630多個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筍,“創業載體”已成城市風景

  陳愛萍的創業故事只是山財大學生創業園的一個縮影,對于入駐園區的幾百位創業者來說,創業園就是他們最堅強的事業支點。

  山東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業園成立于2014年9月,由濟南市歷下區政府和山東財經大學共同創建。從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創業孵化,到創業發展、創業服務、生活保障,整個園區就相當于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大型創業孵化器。山東財經大學就業指導處副處長張國棟介紹,根據大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和特色,園區設立了針對初創階段的創業“苗圃”,幫助有好想法的大學生進行“零成本”試創業;等到項目逐步成熟時,就可以進入園區的創業孵化器——“孵化苑”,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資源與企業資源的對接和整合;孵化成功后的企業入駐“創展苑”,仍可以繼續享受房租和水電費減免政策,同時對園區其他項目起到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根據創業示范企業的經營收入、納稅和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歷下區政府還將給予一定的獎勵性補貼。截至2015年10月,園區共引入學生創業項目和示范企業144個,安置創業學生400人,解決就業崗位1500多個,吸納了200多名在校生在園區實習,預計本年度創造納稅1500萬元。

  在山東,山財大學生創業園并非個例。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有一個良好的創業載體成為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2011年,省人社廳會同省財政廳出臺了《山東省實施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園項目管理辦法》,對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的設立條件、評估認定、扶持獎勵和監督管理等進行了規范。截至2015年9月,山東省創業孵化基地已達到630個,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達到98個。“通過政府投資、鼓勵高校和企業建設、社會共建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批孵化條件好、承載力強、融創業指導服務為一體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已經寫入了魯政辦發〔2013〕25號文件。孵化效果好、企業存活率高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將得到政府的一次性獎補。在這種利好的帶動下,孵化器、創業園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