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煙臺11月25日訊海貓一開始的名字叫海龍、海陽,《大秧歌》里真正有原型的是只會唱秧歌詞的“秧歌瘋子”,在劇中“貧嘴”的海貓扮演者楊志剛生活中非常沉默寡言......作為一部紅色地方劇,《大秧歌》起初并不被看好,開播之后卻受到了熱烈關注,目前收視率在電視劇排行榜上已位居第一,被戲稱為“熒屏收割機”。今天,大眾網記者專訪了該劇導演郭靖宇、主演楊志剛、編劇夏仁勝等主創人員,聽《大秧歌》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海貓原來叫海龍、海陽 編劇為此糾結了一年
“該劇主角海貓的名字原來是設定的叫海龍、海陽來著,但這樣的名字是非常正的,拍出來的人物是高大上的,與我之前設定的人物形象不符。”郭靖宇告訴記者,為此他專門向此劇的原著、編劇夏仁勝建議,將名字改為“海貓”,“將這個角色形象改成小人物,整個故事就是一個小人物的逆襲勵志過程。”郭靖宇說,為此夏仁勝整整糾結了一年。
主角名字改變了,整個劇風也隨著改變,摒棄了以往抗戰劇中主角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將一個抗戰傳奇角色以小人物的身份出現,演繹了他一路成長蛻變為一位抗日傳奇英雄的故事,這種“逆襲”也受到了觀眾的熱切好評,也讓“海貓”的形象深入人心。
從不植入“廣告”的導演 這次破例了
一直追劇的觀眾朋友可能會發現,該劇從頭到尾沒有植入任何產品廣告,而導演郭靖宇卻告訴記者,一直堅守自己不植入產品廣告的他,這次植入了一個貫穿全劇的廣告。“整個劇中從一開始就把膠東紅色文化歷史‘植入’了進去,而且貫穿了整個《大秧歌》。”郭靖宇笑稱,這個劇不僅將膠東紅色文化歷史“植入”了進去,而且還將海陽、煙臺的城市形象“植入”了進去。
該劇原著、編劇夏仁勝告訴大眾網記者,細心的觀眾應該能夠發現,整個劇先后出現了“一一四”暴動、運送黃金支援延安、地下醫院救助傷員、地雷戰、許世友在膠東等真實的紅色歷史事件,將這些紅色歷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了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