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學前班畢業有學前班畢業證,大學畢業有大學畢業證。那么在清朝,如果你才高八斗,如何證明你的才學?近日,德州德城區黃河涯鎮岳高鋪社區70歲的韋華榮展示了其曾祖父韋金華的一個證書——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頒發的“歲貢執照”。

  據了解,清朝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按照選拔官員制度,考生先后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取錄后再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臺)所主持的院試。院試錄取者即成為所在地縣學(州學或府學)的生員,初入學的稱附學生員,逐步升為增廣生員和廩膳生員,統稱為秀才。

  生員長久不能中舉,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廩生,由廩生選貢生。貢生分拔貢(每12年考選1次)、歲貢(每年選1次,按在學時間依次選補)、恩貢(無定期)、優貢(無定期)、副貢(每3年舉選1次,由鄉試取得副榜的生員中選送)。

  韋華榮提供的歲貢執照原件顯示,在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由督學閣部院發給韋金華的一張學歷證明,由廩生選貢生,此時韋金華已經52歲。韋華榮稱,今年曾祖父160多歲,這張學歷證明已經收藏了110多年,傳到這里已經是第四輩。百年間,先后經歷了戰亂、自然災害等各種外界因素,如今依然保存得很完整。

  70歲的韋華榮將這一證書當成真正的“傳家寶”,任何人都不讓隨便碰,平時鎖進抽屜,外面還包了三層厚厚的塑料,放到抽屜的最下層。在韋華榮看來,“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不允許出現一丁點差錯”。

  韋華榮還拿出第二份珍藏了百年的傳家寶——“狀紙”,曾祖父韋金華請求儒學閻老師主持公道。光緒十七年,40歲的韋金華已經是廩生身份,每月有政府部門發放的津貼。但是,由于離市區較遠,不方便領取,一般都由一名叫王安的政府工作人員代領。但是自光緒十六年秋季,一直到光緒十七年五月份,除了轉交給他2000文之后,還差8000余文一直未給。為此,曾祖父先后討要十余次,奔波數百里。王安不但不給,反而派人毆打他。

  韋華榮說,通過點滴小事,曾祖父認為“官場難斗”,不愿在朝廷做官,后來一直在當時名聲在外的盧見曾的“相府”教書。盧見曾為人豁達,先后兩次出任兩淮鹽運使。而在德州黃河涯鎮紀莊,盧見曾之子盧謙在致仕后,建造了占地上百畝的盧家大院,后來被稱為“相府”。

  韋華榮介紹說,曾祖父最高學歷是中了進士,小時候曾聽爺爺念叨,“當時咱們祖上也是名門望族,堂屋的一塊匾上‘芳香草堂’就是最有力的的證據”。可惜那塊匾在戰亂中早已遺失。現如今,韋華榮年事已高,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將這份“歲貢執照”,當做傳家寶傳給后人。同時,也激烈后人,在知識上要不斷地學習,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