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遮天蔽日的霾成了市民的一塊心病,作為濟南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中的重要內容,“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落后產能淘汰行動”一直備受濟南市民關注。而作為東部老工業區的大戶,占地2.7平方公里的濟煉,是搬還是不搬,時刻牽動著濟南市民的心情。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劉德峰

  “以前異味特別大,現在好多了”

  今年年初,濟南市印發《關于推進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的意見(試行)》,敲定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時間表,濟鋼、濟煉將于2022年底前遷出濟南,近期則以升級改造為主。

  不斷投資安裝脫硫、脫硝裝置,推行LDAR技術,濟煉近年來在環保方面有不少新動作,而這與“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落后產能淘汰行動”密切相關。

  此前報道顯示,東部老工業區8家企業(包括濟煉、濟鋼)在2014年被明確列入濟南“十大行動”,要搬遷改造,這8家企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占全市20%,煙(粉)塵則占總排放量的四成。

  也是因為當時這樣的污染數據,才讓濟南市政府堅定了推進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記者采訪獲悉,濟南煉油廠近些年來,安裝各種環保設備,也花了大價錢和大力氣。近日的采訪中,附近的一位居民表示,“以前的異味特別大,就現在來說,是比以前好多了?!钡菬捰蛷S還是會排放一些廢氣,家里晾曬的衣服上會落上很多小油點,等曬干了,就會變成一些小黑點,很難看。

  對于濟煉的異味問題,濟南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收到的投訴基本沒停過。

  到底是搬遷,還是改造?

  雖然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搬遷措施,不過,就像國內其他城市工業企業搬遷中所經歷的一樣,濟南市的搬遷改造行動的進展,頻頻被公眾質疑“緩慢”。2015年9月,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查組,在總結“十大行動”上半年工作情況時也曾指出,受“企業搬遷相互制約”及“濟南長城煉油廠尚未確定搬遷改造方案”等原因制約,這一行動成為“十大行動”中的短板與瓶頸問題之一。

  梳理對這一行動相關的表述,也可以發現近兩年該行動的實施,并沒能像設想那般順利。在“十大行動”出臺之前,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做好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為全國21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

  隨后,濟南市經信委在2014年4月底印發了《濟南市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濟煉、藍星石油濟南分公司、長城煉油廠向商河縣搬遷。

  而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5月,山東省政府與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濟南舉行了座談會。根據此次會議精神,由濟南市與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聯合工作組,督促指導濟煉,“盡快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提高安全、環保和清潔生產水平。”當初確定的濟煉搬遷,也就隨之成了改造升級。

  近四成企業已搬遷或關停

  2014年11月,當濟南市發改委再次通報工作進展,要求“搬遷一批、就地改造一批、關停騰退一批”。彼時,有6家企業屬“搬遷一批”,2016年底前實現全面停產并完成轉產或搬遷任務。

  濟鋼和濟煉,也在這時已明確原地升級改造的方案。濟南市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在當時解釋濟鋼和濟煉升級改造時表示: “這兩家企業現有職工大約5萬人,如果要搬遷,如何安置?企業搬遷并不像搬家那么容易?!苯?,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魯豫主持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題會議,提出要力爭10月擺脫空氣質量全國倒數第一的排名,年底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隨后,本報在采訪濟南市發改委時又獲悉,山東閩源鋼鐵有限公司又已與濟鋼和濟煉一道,列入至“升級改造”行列。

  表述上的個別改動,也可以看出這項行動中陸續出現的變數。不過盡管如此,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淘汰落后產能行動,趨勢依然向前。據統計,截至目前,濟南市已完成24家企業搬遷或關停,占62家搬遷企業的38 。7%(東部老工業區90家企業中62家搬遷);7家企業已與臨港開發區簽訂項目入區協議,待國土部門落實土地指標后實施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