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濟陽縣,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村莊,不熟悉該村的外地人,十有八九只要走進這個村子,必定迷路轉向,分不清東西南北,哪怕問村里的村民,你仍然會迷路。就連嫁進該村的外來媳婦,在村里生活多年,仍常常辨不清東西南北。人們形象地稱這個小村莊為“斜莊”。

  更奇特的是,由于朝向,在晴天出太陽的日子,村民們的房子四面早晚都能享受到陽光的照射,所以村莊取名“朝陽村”。

  上午9點40左右的時候,太陽照射的物體的影子與村子內的房屋大門的角度猶如正常情況下上午11點左右太陽照射物體的影子與正南正北的房屋大門的角度。

  整個村落建筑往東南偏約45度

  “斜莊”坐落在濟陽縣城東北1.5公里處,與黃河僅一堤之隔。該村房舍多是典型的農村四合院格局,紅磚紅瓦、黑漆大門,在村子里看,與周邊其他村莊并無太大差別。但站在黃河大壩,可發現該村莊與周邊村莊相比顯得歪斜,不像北方的大多數村莊和城市的建筑坐北朝南,而是所有的房子都朝向了東南方向,整個村落也便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據該村的村民介紹,村里的建筑都是往東南方向偏約45度。村子不算大,但小巷卻不少,外地人進村根本無法辨識方向,若無人指引,很難走出村子,因此,當地人形容該村為“進來容易,出去難”。該村民說,村子里常常有外來叫賣的商販迷路,在村里轉半天也轉不出去,讓村民引路才走出這個“迷宮”一樣的村子。

  村里一位八旬的老人也講了一件趣事,在1977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朝陽村放電影,周圍村的幾百號村民都早早地帶著馬扎前來觀看,可當看完電影回家時,外村人轉來轉去卻總也出不了村,沒有人能分清東南西北,直到深夜近12點,敲開一戶村民的大門,由其高舉汽油燈引路,這才出了村。從那以后,消息傳遍了濟陽縣城,這個有些斜的莊很快便成了“邪莊”。

  嫁來多年的媳婦仍分不清方向

  “斜莊”不僅讓外人進來掉向,就連嫁進本村四五十年的媳婦也常常找不到北,時間久了,也只能靠習慣在村子里生活。“老媳婦”常常掉向,嫁進來沒幾年的“新媳婦”更是迷糊。有出來辦事進錯家門的,有出來找家人把自己走丟的,還有因方向辨錯跑去給別家割麥子的……這樣的走錯道的事件每天都發生在“斜莊”媳婦們的身上。

  迷路這事在“斜莊”村民看來早已司空見慣。現在,再說起38年前的鄰村人看電影集體迷路一事,不少媳婦們也不再覺得邪乎。“俺在村里這么多年,在自家還常常分不清東西南北,何況外村人呢。”

  據說,村子的“邪門”早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早前村子里遭遇過戰火,卻奇跡般地存活下來。上個世紀初,軍閥混戰的年代,兩支軍隊在濟陽縣附近對峙,當時,一支軍隊的糧食補給就存放在“斜莊”,另外一支軍隊得知后,企圖用大炮炸毀村子,結果幾百枚大炮全打到了黃河灘里,目標全都偏了方向。對于種種傳說,外邊人百般不解,但“斜莊”村民,卻處之泰然。

  防風、日照均勻還能防盜

  “斜莊”不是村子的原名,因該村的四合院四面朝陽,“五楊莊”、“朝陽村”才是其正名。村子最早叫“五楊莊”,源于村西頭的5棵大楊樹,后來因斜怪現象被外人叫做“斜莊”,村人不滿此稱謂,于是又取庭院四面朝陽之意,稱為“朝陽村”。

  由于村落宅院房屋方向的錯位,在直觀上,陽光日影自然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與其他村相比,這里早上早迎太陽,下午則免遭日曬。早上一出太陽,西屋就能照進陽光了,臨近中午,陽光正好照進北屋,下午兩點左右陽光照到東屋,而到了傍晚太陽偏西的時候又能直射南屋,一天中每個房間都能充分享受陽光。“斜”就這樣給村子帶來了其他村享受不到的福音。

  斜著建房還能避風。中國地處中緯度與低緯度,冬天寒流,經常刮西北風和北風,夏天則易受來自西伯利亞和南海臺風的影響,但斜著建房卻很好地緩解了風力傷害。據村里人稱,“斜莊”也給村里加了一道安全屏障,多年來偷盜之事很少發生。

  早在37年前,村里想將“斜莊”坐正,于是便在村西頭建起了新地基,均按照正南正北的方向蓋房子,但房子蓋起來以后,全村人都看著別扭。斜的成了正的,正南正北的則成了斜的。日照不如斜房子充足,房子主人心里也不舒服,覺得憋屈。后來村里決定取消規劃,還是“斜”著建房。

  “斜”至今是謎,說法不一

  據了解,這是一個移民形成的村莊。元末明初,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戰亂,從明洪武初年到永樂14年,這近50年中發生大的戰亂就有4次,百姓生靈涂炭,這嚴重影響了明朝的統治。為此,明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量移民就是其中重要一項。而移民主要是山西河北的百姓。濟陽很多村子的先祖則是從河北棗強縣遷移而來的。

  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斜莊”的始祖溫林帶著家人從直隸冀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和山西的一部分)遷移到此。據《溫氏宗譜》記載,從溫林遷居后的第1世到11世,將近有16人有過官職。其中,有在河南商丘、山西做過知縣的,也有太學士、貢生、訓導和直隸總督。由于最早來到濟陽縣,溫氏家族為了方便生產生活便選擇了沿河而居。又或許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向往與縣衙門看齊,在房屋建筑方位的處理上,與古濟水流向保持了平行。

  如今,站在“斜莊”最高地帶往東看,就可以看到黃河。村子和黃河僅隔了一條大壩,現在的黃河,就是濟水古道。因濟水古道是西南東北流向,從而造成了村里所有宅院房屋朝向與自然方位的錯位,整個村貌呈現斜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