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名單
曾引廣泛質疑
記者通過百度搜索“中郡所”,在第一個頁面幾乎全為該機構的“負面消息”。2011年該機構發布的三個不同地區的“百強縣”名單,曾有17個“國貧縣”入圍,引起了輿論對其權威性的廣泛質疑。
在“中郡所”公布2011年“百強縣”名單后,新華視點記者曾報道指出,在當年的全國、中部、西部“百強縣”榜單中,竟有17個屬于“國貧縣”,其中,陜 西府谷縣等3個“國貧縣”入圍“全國百強縣(市)”,河南固始、重慶開縣等14個“國貧縣”進入“中部百強縣(市)”“西部百強縣(市)”榜單(新快報記 者查詢今年的“百強縣”名單,未發現有“國貧縣”入圍)。
新華社報道同時指出,“中郡所”當時的官網顯示,“百強縣(市)評比”從2006年第六屆開始,首次出現并列第一,此后并列名次不斷疊加;在2008年至 2011年的榜單中,所謂的“百強”名單均被塞進一百二三十個縣市(新快報記者查詢中郡所官網,已不能找到以往的名單)。此外,該報道提到,“中郡所”工 作人員朱先生透露,有不少縣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強縣”榜單的名次,這就需要合作收費。
這種說法曾被該所所長劉福剛否定了。劉福剛在2011年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評價中一直堅持“不收費、不發證和不授牌”原則,不存在貧困縣交費 進百強縣的問題,“花錢買榜”純屬子虛烏有。劉福剛同時表示,百強縣的數據基本都是依照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媒體等數據和調研資料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