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一句話為煙臺大學定位

  1984年5月24日,萬里在人民大會堂約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張承先、時任教育部長何東昌、時任山東省長梁步庭、時任煙臺市委書記王濟夫,討論研究建立煙臺教育改革實驗區及建立煙臺大學問題。會議認為高水平的煙臺大學的建立是煙臺地區教育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會上決定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支援煙臺大學的建設,并確定由張承先擔任名譽校長,負責煙臺大學的創辦工作。萬里強調:煙臺有基礎,有條件,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又需要這樣一所綜合性大學,要馬上抓緊辦,暑期開始招生。

  在學校即將誕生的關鍵時刻,萬里同志再次專門指示:“學校起點要高一些,發展快一些,不是游擊隊‘升級’,而是正規軍‘下蛋’。清華、北大要長期支援。”萬里一句話干脆明白,形象生動,奠定了煙臺大學的發展根基,準確闡明了煙大的目標定位、努力方向和實現路徑。

  北大、清華支援建設煙臺大學

  就這樣,中國兩所最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各自抽調管理、教學、科研骨干,離開芳草茵茵的未名湖和清華園,來到雜草叢生的黃海灘,白手起家,支援建設煙臺大學。從1984年7月1日破土動工,到1985年9月,僅十四個月的時間,煙臺大學十一個系、十四個專業全部招收了新生,正式開學上課。

  當時,煙大第一屆領導班子七人中,北大、清華有五人,校長由北大沈克琦擔任,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由清華杜建寰擔任。12個系主任全由兩校骨干教師擔當。北大、清華還選派70多名教授承擔煙大學生主干課的講授任務,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丁石孫親自到煙臺大學授課三個月。黃海之濱的煙大學子親聆兩校名師教誨,接受兩校學術熏染。北大清華還贈送煙臺大學大量的圖書和實驗設備。兩校還為煙大委托培養了200多名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到煙大任教,這批人現在有的已走上學校、學院的領導崗位,成為煙臺大學教學、科研、管理的骨干。

  來自北大、清華的專家們帶來了中國最先進的辦學理念,從校訓校風、規章制度到專業設置、課程安排都以兩校成功經驗為藍本,結合煙臺實際,精心規劃、高點定位,周密實施。1990年北大、清華圓滿完成援建任務,干部、教師返回北京。同時,建立長效援建體制———成立“北大、清華支援煙臺大學建設委員會”。在“北大、清華支援煙臺大學建設委員會”的決策部署下,一批批現實而有效的支援項目正在開花結果。(來源:水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