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歷史思維——學科能力考查的視角和方法
歷史思維既是一種觀察歷史的視角,也是一種認識歷史的方法,其本質是依據史料和其他歷史信息具體地再現逝去的歷史,屬于歷史學科的核心能力要求。2015年試題將歷史學科特點和高考能力考查目標緊密結合,從三個方面實現了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1.注重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考查考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歷史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概括思維,它要以史料證據與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歷史事件提出系統性的,因果關系式的解釋說明,建立事實發展的因果意義。
以選擇題為例,第16題涉及的史實包括了近代西學東漸歷程的各個階段,第17題考查了1871-1921年50年間西方列強侵華勢力的消長趨勢等,這些題目展現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考生需要以時間為軸,考察史實之間縱向的因果聯系。第19題以建國初期的史學研究狀況設置情境,第21題美蘇在1929-1938年間經濟發展的對比等,是從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的角度對史實進行綜合,側重于讓考生從橫向上把握歷史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此外,第38、39、40題等將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塊的內容進行了大跨度的整合,力圖讓考生在所學的史實與史實之間、史實與史料之間、史料與問題之間建立邏輯關系,總結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
試題通過對各類歷史信息的綜合,構建了多角度、多層次、結構相對復雜的歷史情境,進而考查了考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綜合理解、分析和處理的能力。
2.強調批判性歷史思維的運用——考查考生基本的歷史研究能力
批判性歷史思維是一種創新思維,是一種進行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視野和工具。第38題、第39題和第40題重視史料的運用,從不同的側面關注了考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強調對考生批判性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重視史料,具有證據意識。史料是構建歷史事實的材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沒有它歷史認識就是無本之木。第38題第(1)題要求考生能正確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實之間建立聯系,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第(2)題“若進一步探究宋代理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還需要補充什么材料”,則要求考生具有證據意識,學會鑒別和選擇史料。
——要求考生關注歷史細節,還原歷史現場。歷史是一種過往的客觀存在,我們無從直接觀察、感受和體驗,只能從史料出發,從歷史細節中理解歷史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探究歷史的真相。例如,第39題選擇了80年代初期我國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幅現場照片、事件當事人和見證人的回憶作為材料,力求幫助考生走近歷史現場,關注歷史細節,從細節中審視和反思歷史過程。
——要求考生具有多重視角,強調求異思維。創造性是批判性歷史思維的特征之一,它要求考生不囿于定論,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多層面去觀察和反思歷史。第38題第(2)題就是要求考生能從不同的視角去探究宋代理學興起的原因,第40題材料二中兩部著作的摘目則反映了歷史研究中兩種不同的視野、觀念和方法。
3.強調對歷史信息的整合與重組——考查考生的歷史闡釋與表述能力
歷史闡釋和歷史表述是考生根據考試要求對自己所具備的歷史信息進行整合和重組的過程。它不是對既有觀點的背誦,也不是對史實的簡單堆砌,而是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重新構建歷史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考生所具備的歷史知識、歷史理解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方法、歷史態度和價值觀的集中展示。
例如,作答第39題時,考生需要提取、調動和整合兩方面的信息,一是材料所提供的新信息,二是以往所學和試題問題相關的時代背景信息。考生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性的重組,才能在情境、問題和史實之間建立起正確的邏輯關系,從而產生全面、正確的歷史認識,進行客觀的歷史評價。進行歷史表述時,要做到史論結合,不能空發議論,也不應簡單的羅列史實;要運用恰當的歷史思維,立論正確,觀點鮮明,邏輯條理;要采用正確的歷史方法,使表述符合題目要求,語言通順,表述完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