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任宇波

  從過去摸索“怎么教”,到現在研究“怎么學”,提倡學生自主“選課、走班”……一位濰坊名師的艱辛“蛻變”,是對基礎教育內在規律的一次探索,也是教育改革“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鮮明體現。這種直接指向人,高度關注人,處處“見人”的做法,是山東教改不懈探索的一個縮影。

  教育改革,一直是備受各方關注的焦點。探索過程中,大到如何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小到以什么樣的形式上課,怎樣提升教學水平,各種各樣的問題矛盾交錯,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層出不窮。有些人一味“求新、求奇、求特”,但對教改是為了什么?教改是為了誰?教改的主要矛盾在哪里?這些最本質的問題有時候反而被忽略。

  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就要考慮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評體系;增進家長們對教育的信心,就要思考如何減輕教育成本,均衡分配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就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一段時間以來,從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到改革教育質量評估機制,再到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山東教改議題覆蓋廣泛,成效顯著。

  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著力點有許多。從高考到中考、從高校到中小學、從考試到評估,只有各個環節的改革全面推進,才能真正改變更多人命運的軌跡。在漫漫教改路上,以改革為支點,祛除積弊,謀劃新局,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