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有33萬名殘疾人,為了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幫扶其康復、就業,2015年市殘聯計劃在100個鄉鎮(街道)分別建成一處殘疾人康復指導站或殘疾人庇護所、殘疾人扶貧助殘基地。
市中區殘疾人庇護所新址設在外海蝶泉小區,但近日正在建設中的庇護所卻停工了。原來,該小區一些居民認為設置殘疾人庇護所會影響到房價以及人身安全,導致工期暫停。
小區居民:影響小區整體形象
近日,外海蝶泉小區的業主群里炸開了鍋。“我認為小區的配套設施應該是為居民服務的,建設這個庇護所就改變了小區原有的環境。”市民陳先生認為,在小區里建設“精神病人康復中心”屬于挪用配套設施,還可能在無形中影響到房價,很有可能會貶值,“而且,老人和小孩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證,造成了直接威脅”。
為此,有200多戶居民聯合寫了一份抗議抵制書,堅決不同意小區里建設庇護所,甚至掛出條幅抗議,希望恢復小區配套設施的原有功能。記者看到,條幅上印有“堅決抵制精神病院進小區”的口號。該小區居民錢先生說,自己沒有參加聯名抵制,但他也覺得不合適,“庇護所就建設在小區的主入口處,感覺會影響小區整體的形象”。
市中殘聯:庇護所不是精神病院
5日,市中區殘聯調研員鄧鴻雁告訴記者,智力殘疾人只是智力方面有些障礙,對社會并沒有什么危害,不存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顧慮,“智力殘疾人庇護所是為幫助智力障礙殘疾人實現就業而建設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民生工程,應給他們多些寬容”。
據了解,市中區大部分紅領巾都是這些智力障礙殘疾人做的,目前已有近50位智力障礙殘疾人通過庇護所的學習,掌握一技之長。
殘疾人親人:對智障人士應多些寬容
但由于現有庇護所條件較為簡陋,不能容納更多的殘疾人進行就業培訓。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新的庇護所也應運而生,就設置在外海蝶泉小區。
“現在地方太小,都不方便。而且要是下雨,還得淋著,老師跟我們說要換大房子,我們都很高興。”正在用縫紉機加工紅領巾的一位智障殘疾人說,她現在每天能縫制100條紅領巾。“聽居民那么說我心里可難受了,孩子只是智力有問題,不是精神有問題。”一位智力殘疾人家屬聽說新建的庇護所停工的消息后,表示很難過,“只要接觸過就會發現孩子只是干活慢一些,而且都很善良。橫幅上的說法對殘疾人是種傷害,希望社會能消除偏見,多一些寬容”。
開發商:規劃中屬于辦公用途,是合法的
記者采訪到外海蝶泉開發商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從一開始,建設庇護所的房屋資源就被定義為“辦公”用途,“我們在辦理房產手續時,包括前期規劃,都是需要一步一步經過審批的,只有合理合法合規才能辦下來房產證,有房產證才能進行房屋買賣、過戶等相關程序,建設庇護所之前所有相關手續都已齊全,是沒有問題的”。
鄧鴻雁也表示,關于市中區智力殘疾人庇護所的建設,所有證件手續都齊全,不存在法律問題,“庇護所的名字還沒有正式取好,也可以根據情況再來調整,而且,庇護所的大門是朝向二環南路,并不設在小區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