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有的敗走濟南,但留下本土企業的敬重
有順利的,當然也有不順利的,世界500強外資企業亦是如此,它們雖然有著先進的理念和經營管理方式,但也有水土不服的時候,甚至最后離開濟南。不過它們并非黯然離開,而是留下了業內同行的敬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它們的加入,起到“鯰魚效應”,才使本土企業居安思危,越做越好。
比如世界500強企業、日本零售業巨頭伊勢丹,2005年,它第一次以100%出資的方式在泉城路開了一家店,很快成為引領時尚的中心,然而兩年之后,它卻以離開告終。
“作為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百貨集團,伊勢丹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銀座百貨相關負責人說,它在濟南時,教會了很多本土百貨企業如何做零售、做服務。
當然還有世界500強企業泰國正大集團、英國特易購在濟南設立的易初蓮花超市、樂購超市等,前者2005年開業,2010年離開,與貴和省體店共同創造了盛極一時的省體商圈;后者被華潤萬家并購,二環東路店也已經關門。
最值得一提的當屬山東松下,1995年趁著當時山東泰山電器集團改制,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投資設立,今年2月份發公告表示撤出,提出的一些善后解決方案,也得到相關方尊重。相關新聞
“外資撤離潮”不真實
山東到賬外資穩增長
今年以來,包括西鐵城、松下、夏普等一些知名外企撤離中國的新聞引發關注,有媒體斷言,中國對于外資吸引力已然不在,甚至稱中國已出現“外資撤離潮”。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應稱,確實有外資撤離,但并未出現“潮”。聯合國貿發會議今年1月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今年一季度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1.3%,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一點在山東也有所體現,18日來自山東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27家,合同外資42.8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9.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5%、30.3%和11.8%。
山東主要外資來源地保持增長。香港實際到賬外資19.2億美元,占全省總量的48.7%;韓國到賬外資4.7億美元,增長1倍;美國到賬外資2.5億美元,增長1.4倍;日本到賬外資2.1億美元,增長1.1倍。(記者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