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為我們準確把握山東經濟未來走勢、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常態下,山東經濟發展有哪些新內涵、新特征?將呈現怎樣的趨勢性、規律性變化?立足山東實際,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赴全省各地深入采訪,與各界廣泛交流,形成這組調查報道,希望能對實際工作有所裨益。
□ 本報記者 王學文 齊淮東
適應、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
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固然有許多困難和問題,但更有機遇和希望。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迫切需要厘清認識,調整心態,把握勢態,保持奮發有為的良好狀態。
調整心態
新常態需要一顆平常心
正確認識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新事物,良好的心態是基礎。
從各地的經濟發展表現來看,有讓人擔憂的一面,但掰開了分析一下它的成因,又實可以平常心對待之。
2月9日,位于廣饒縣的山東昊龍集團宣布破產。昊龍總資產15億元,銀行負債20億,輝煌時名列“2012山東百強企業”第60位,當年營業收入178億元,在廣饒企業中列第五。它的倒下,著實讓周邊企業感受到新常態的嚴酷。
3月19日,濟寧高新區管委會有關人士對記者預測:全區大小企業近千家,今年將要“死掉”相當一批。這樣的話,記者在東部的榮成和龍口、中西部的鄒平和茌平也曾聽到過。
當日,記者來到位于金鄉縣的山東如意數碼科技印染有限公司。這家公司90%的市場份額在非洲,去年以來由于結算貨幣尼日利亞元貶值1/3等原因,企業利潤下降。下降多少?接受采訪的人士不愿透露。但從公司董事長孫利明剛過元宵節就去非洲一待10多天,可以略窺事情的嚴重性。
微觀領域的不景氣影響到區域發展。春節前后記者采訪的東中西部10多個縣市,2014年大部分GDP增速在10%左右,同比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在去年“經受嚴峻考驗”的工業強縣鄒平,這個數字僅為5.9%,與之前十多年持續兩位數甚至最高30%以上的增速形成顯明對比。
形勢雖然嚴峻,但自有它合理的成因。
從全省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短缺經濟情況下,山東利用資源富集的優勢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崛起是依托拼消耗、上規模的發展模式。去年全省經濟規模已近6萬億,環境和資源已難以支撐傳統發展模式。在新常態下放慢速度,企業“鳳凰涅槃”,產業走向中高端,山東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微觀層面,以昊龍集團為例。據知情人士講,昊龍投資屢屢踏錯節拍,它所投資的紡織、輪胎、房地產,每一次進入后不久,整個產業就開始走下坡路;而且這些產業不是傳統產業,就屬國家調控產業。在各地與各方交談,那些倒閉的企業都有類似的內因和外因。
企業倒閉真的有那么可怕?成武縣委書記魯志成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低端企業倒閉,恰為騰籠換鳥提供了條件,能將寶貴的土地、人力等資源運用到更有效率的企業上。
山東匯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名列菏澤市月度納稅百強企業第32位。這是一個去年11月才投產的企業,占地600畝,原址上是成武一家“不死不活”的化工企業。2013年化工廠破產,匯盟將地皮買過來,與大連一家研究所合作,上了技術含量高的農藥中間體項目。
企業破產的“貢獻”不僅在此。成武現在是全國醫療器械生產大縣,2014年全縣負壓采血容器產量占全省市場的30%。這種格局的“起因”,是1990年代全縣惟一的黨集鄉醫療器械廠倒閉,它的業務員們紛紛出來創業。
土地實現騰籠換鳥,人員進行更高端的再創業,這也是全省各地通行的做法。截至去年9月底,榮成共關掉120家技術含量低、污染空氣嚴重的魚骨粉生產企業,在原有土地上規劃建設12平方公里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留駐園區的魚骨粉生產企業海達公司,以高新技術改造生產線,零污染零排放,利潤是原來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