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
女孩是棄嬰 從小被收養 自尊又自卑
敞開心扉 玲玲解釋為何“冷漠”
玲玲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她是否如馮師傅所看到的那么不懂感恩,沒有禮貌,非常冷漠?不值得資助?在成都商報記者深入采訪之后,發現情況并非如此,一切其實另有原因。
前日,成都商報記者趕到了玲玲的老家觀橋鎮勤儉村,見到了玲玲82歲的爺爺王多金和75歲的奶奶劉桂華。看到記者,兩位老人非常熱情。但玲玲不在家,到觀橋中學上學去了。
一家人住的是一所土木結構的舊房子,房子的墻壁滿是裂縫,屋里唯一值錢的家電就是一個酷似收音機的播放器。
在這座破舊的老屋下,祖孫三人相依為命,鄰居滕章田介紹“這個老房子是5000元錢買的,還是政府給的救助金買的。”據介紹,王多金因為疾病纏身行動不便,已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人靠政府低保過日子,為貼補家用,奶奶劉桂華一人耕種了5個人的地。
1999年12月21日,劉桂華到相鄰的魯班鎮打工,路過一片樹林時撿到一名棄嬰,這個女嬰就是玲玲。老人的兩個兒子都早已去世,劉桂華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玲玲身上,對她疼愛有加。而玲玲也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每天一早就自己去上學,成績優異。回到家后就幫著奶奶干農活、喂家禽、做飯,鄰居們都很喜歡這個讓人憐愛的小女孩。
前晚,玲玲在語文老師張清華和班主任魏銘的陪同下接受了采訪。她抿著嘴,神情緊張。她猶豫著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在我心中,馮保保就是好人。但是如果我能選擇,我也希望自己是能夠照顧別人的人,而不是受資助的對象。”
玲玲回憶起見面之前,與馮師傅的交流,就是每周一次的電話。玲玲說,受人恩惠,當然要感激,只是自己對于馮保保的感覺真的是又遙遠又陌生。
回憶起當天見面的情形,玲玲說,自己很激動也很開心,可一出校門,就看見一個身高1米7的陌生大漢站在奶奶身邊。雖然這個男子是笑瞇瞇的,可是自己真的有些害怕。14歲的小姑娘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平時在班里,和她關系好的都是女同學,自己接觸的成年男子只有幾個老師,可是老師是不會放學站在校門口去接自己?這種感覺太陌生了。
說起惹馮保保生氣的原因,她介紹,當天她去為馮保保找魚竿,翻了一座山,到了干媽家,可是天已經黑了,考慮到家里只鋪了兩個床,主要擔心家里床不夠,所以當晚住的親戚家里,把床位讓給保保睡。
關于手機問題,她介紹,初一的時候,到學校住校,回家時間少,為了方便交流,奶奶給她買了一個100多元的手機,后來丟了,奶奶心疼她,才為她買了一個300元的聯想手機。
玲玲解釋,自己并不是一個不懂感激的人,只是如果自己能選擇,更愿意去成為那個能照顧他人的人。
“我其實給他打過電話,多數時候打通了是奶奶在說。”玲玲介紹,至于自己很少與馮先生通話的原因,一是不曉得說啥子,還有馮保保說的話有的她聽得不太清楚,“大多數時候奶奶給保保打電話都是我撥的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每次打電話問馮保保要錢,她自己認為開不了口。
在玲玲的班主任魏老師看來,“這是她不自信的表現。”張老師介紹,因為自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特殊的成長環境,所以玲玲特別自尊、也特別自卑,自尊的是她學習很努力,自卑的是她不愿意告訴外人自己的身世。
老馮繼續幫助玲玲
“等你長大了也要資助貧困生”
得知玲玲的真實情況和性格后,成都商報記者幫助老馮和玲玲家進行了溝通。最終,老馮表示,自己已體諒了娃娃的感受,但要和孩子做一個協定:等玲玲有經濟能力的時候,也要資助一個貧困生。
“哪怕是自家娃兒有時候溝通不好還難免慪氣,我也不能對娃娃要求太高。”昨日,從成都商報記者處得知玲玲的解釋后,老馮嘆了口氣說:“自己體諒娃兒的想法了。”
關于娃娃后續的資助,老馮表示,聽說民政局這邊對玲玲的家人補貼了2萬元,目前已拿到了5000多元,還有1.4萬多元,自己會幫助玲玲的爺爺奶奶拿到手,畢竟這家人過得太不容易了。
老馮說,自己不圖娃娃長大后會回報自己,但自己要和這個娃娃立下一個“君子協定”。等到娃娃長大有經濟能力了,她也要資助一個需要幫助的貧困生。
對于老馮昨日的提議,玲玲認真考慮了數分鐘后,答應了。但是,玲玲表示“將來我也要掙工資掙到2000元以上才能去幫助別人,畢竟助人前要先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