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10年誕辰,是評論這位偉人的最佳時間點。隨著《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在央視熱播,這樣的評論的確大量出現。它們匯入評價鄧小平的輿論長河,對此做些梳理,同樣是有價值的一件事。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這是全球輿論一個相當罕見的共識。在半個世紀內,由于冷戰以及揮之不去的零和政治邏輯,很多國家的領袖在國內得到愛戴,卻在外部遭到詬病,或則反之。但即使對中國不友好人士,也大多受到世界廣泛認同中國改革成就的壓力,承認鄧小平是位偉人。
在輿論中,鄧小平身上最突出的符號大概要算“改革開放”,但鄧小平的政治和思想遺產十分豐富。他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貢獻,對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也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
談鄧小平,實事求是原則是必說的亮點之一。在鄧小平時期,它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至于今天,中國各種人都愿意標榜自己實事求是,盡管他們對同一事件和問題的解讀有時是相反的。
鄧小平樸實無華,他在受到愛戴和景仰的同時,也承受了一些爭議。但對他的愛戴,都是基于穿透代際的大的事實,比如他給中國人帶來了好日子,他帶來了思想解放,他開創了有根本意義的進程等。對他的爭議是圍繞階段性問題和具體事件展開的,形成對它們的共識可能需要時間,也可能這些爭議就是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必然呈現,時間未必就能消除它們。
鄧小平離開我們17年了,但評論他的功過,人們還時常拿今天的現實作為依據。其實這恰恰證明了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因為他開創的改革開放路線至今得到延續。有問題、尤其是已經修補不了的路線,是不可能傳承這么久并繼續奏效的。
在現代社會,領導人離開權力后,繼續決定其名聲的,往往都是他在公共領域留下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社會對鄧小平的愛戴經歷了考驗,已經定型。任何具體爭議都已不可能對它形成顛覆。
上世紀90年代,西方有人把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做對比,但現在,連他們的可比性都已不存在。戈爾巴喬夫的名聲在原蘇聯境內碎得像渣子,西方幾乎把他忘了。鄧小平活著的時候影響了中國,在他離世后,繼續影響了世界。
西方很少有全面否定鄧小平的精英人士,他們大多或公開、或私下稱贊鄧小平的雄韜大略,但他們一些人對中國持尖銳否定態度。這是一種矛盾,反映了那些人面對中國成就的糾結,也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要在世界上形成完全的說服力,還需要超越通常意義成就的壓倒性積累。
一些人爭議鄧小平,已經不是爭議他在世的作為,而是爭議中國未來所謂的“不確定性”。其實這再明顯不過地說明,中國從毛澤東時代、到鄧小平時代、再到鄧之后的歲月,在歷史和世界的眼里是一個承前啟后、割不斷的政治進程。這也是中國社會自身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中國必須越來越成功,中國夢必須實現,這是中共領導國家最終的決定性得分,也將是毛公、鄧公等歷史評價都將追加的那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