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空氣生態補償擴至“市對縣” 新增一大批監測站點
本報濟南6月5日訊“據我了解,全省17市中,多數城市已經參照省里的做法,建立了對其縣市區的空氣質量改善的評估考核、生態補償機制。”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3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在新聞發布會上,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這一做法把空氣質量改善的責任進行了層層分解;同時,各市對縣市區考核,在原有省級140余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大批監測站點,拓展、擴大了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范圍,有利于更加均衡地推動全省空氣質量改善。
“這也表明,大家對這個機制的效果是比較認可的。”張波說。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是山東的一項創新探索,為了易于操作,主要是要求各市與自身相比,考核絕對量,盡可能地規避由于各市人口規模、經濟社會情況、地域特點等影響因素造成的考核不公平和可操作性差等缺點,突出了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剛性約束。目前,共計7029萬元的第一季度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已兌現到17市。
建立這樣一個機制,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改善環保工作統籌性和權威性的不足。“環保工作散落在各行各業各級,單靠環保部門做不好環保工作。現在看,這一機制很有效地調動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解決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張波說,省里對17市的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出臺后,各市積極響應,不斷加大治理力度,機制的導向性作用凸顯。“有的市專門成立了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多個部門在一個大辦公室里同時辦公,有什么問題現場調度。”
張波還表示,今年1-5月份,山東空氣質量同比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PM2.5改善應該在10%以上,在全國也是比較突出的。他認為,對大氣污染防治要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樂觀就是堅信這件事我們能辦成,謹慎就是大氣污染防治任重道遠,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昨天,環保部發布了全國環境公報,僅有3個城市達標,濟南位列空氣質量較差的10個城市之中,即使我省的沿海城市,也沒有進入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