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評論
據報道,日前在福州教育學院附中,上演了一場學生“彈劾”老師的戲碼:因對老師上課方式不滿,有學生拍案而起,要求全班表決,更換英語老師,獲得不少同學舉手贊同。事后學校德育處表示將對帶頭“鬧事”學生予以處分。
老師授課方式引發學生不滿,遭到學生“彈劾”,被要求“下課”,確實罕見。在多元的價值碰撞中,它難免引起爭議。
雖然說,在課堂上對老師當眾“開炮”,有些犯顏沖撞的味道,在“尊師重道”的可它也是種訴求表達。據了解,被“彈劾”的老師脾氣太兇,上課語速太快,所以才招致不滿。而這不滿,并非是個人感受。
這群學生的訴求,指向的只是“換老師”。這訴求既合乎情理,也容易滿足。對校方而言,只要矯正失當的教學路徑,聆聽學生意愿,將教師評估與學生評價掛鉤,或許就能化解積怨。
遺憾的是,溝通路徑“失效”,裁決程序缺失,導致當事師生關系緊張。它反映的,是學生訴求表達的現實困境——教師評估體系中,學生評價的“缺席”;學生表達渠道的淤塞,反饋平臺的稀缺,又致使其話語“音量”極低。在國外,為倒逼教師改善教學,很多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與教學的評價。反觀國內,這種制衡機制嚴重缺位。
為避免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學校當完善教師評價體系與學生意見反饋機制,促使良性互動,而非在“鬧事”定性中回避問題,加劇對立。
□陳廣江(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