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火車站北廣場開工建設。在這里,還將復建老火車站站房和行包房,重現白墻紅頂德式建筑。
濟南老火車站,指原來的津浦鐵路濟南站,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被譽為“遠東第一站”。就是這樣一座世界性的地標,卻于1992年被拆掉。
據說,圍繞老火車站的去留,當時曾有激烈爭論,而主政者一句“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歷史,那高聳的綠頂子就像希特勒軍隊的鋼盔”,強壓過了眾多專家聲音。在接下來的拆除工程中,由于建筑堅固,原計劃一月拆完的火車站竟拆了半年。
老火車站拆掉后,引來許多傷心故事:設計者德國人菲舍爾的兒子看到父親的作品已經不在,誓言再也不到濟南;著名演員于洋出差到濟南,同行的人請他下車,他說:“還沒到濟南呢,那車站很漂亮,有一個德國人建的鐘樓。”當同行人告訴他老車站已拆掉時,于老坐在車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如今,多年已過去,遺憾和悲憤或已漸漸抹平,又傳出老火車站要重建的消息。這或許讓許多人振奮,但能否重建出當年的風采,首先令人懷疑。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重建與當年的拆除,是不是都是主政者一句話的事?
濟南老火車站的拆除與重建,其實都有時代的印記。20年前,文物與古建保護的意識闕如,彼時各地拆掉的,又何止一座老火車站?現今,“申遺”已然成為時尚,各地都開始意識到,原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此不惜大興土木無中生有,營造出眾多假古董。
從這樣的時代變遷中,對于濟南老火車站的重建,便生出一分擔憂:這是在承認當時拆除的決策失誤,進而做出更正與彌補,還是只不過又趕時髦有了新的愛好?當年的拆除罔顧民意,如今的重建,有沒有進行過民意的征詢?
重建的前提,正是要承認此前的錯誤與罪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說拆就拆,說建就建”的荒誕輪回。
本報評論員 王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