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不是為了讓富人發財,而是讓窮人能住上房子”,“大學學費上調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公平”……自從有了互聯網,一些經濟學家的“雷人語錄”得以流行。有媒體把近年來專家關于樓市的種種預測做了梳理,發現很多都是錯誤的,不少人還因盲目聽信有所損失。
如今,很多與民生相關的經濟領域都活躍著一批專家和“意見領袖”,他們指點江山、建言獻策,但有時候,也指錯了道、帶歪了路,以至于挨群眾“板磚”而被戲稱為“磚家”。當然,我們也常看到專家喊冤,聲稱自己的觀點被斷章取義、歪曲放大。為什么專家的話會給人“不靠譜”之感呢?恐怕,除了少數專家不夠嚴謹、被利益裹挾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網絡時代產生的“傳播后遺癥”。
常有這樣的情況。經濟學家的結論,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前提條件,而在傳播過程中,這些條件被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于為了吸引讀者眼球,網絡傳播中出現了“標題黨”。比如“火車票提價可以緩解春運壓力”、“學費上調可使高等教育更公平”等,也許這些說法在特定前提下可以成立,若這些前提和假定一旦在傳播過程中被抽掉,結論自然令人詫異。糟糕的是,當“標題黨”現象遭遇“快閱讀”時代,讀者在面對信息的汪洋大海時,也往往只看標題,迅速結論,而缺乏認真讀完全文的耐心,進而無法準確全面把握。這樣的結論,往往是浮皮潦草的、不求甚解的,也會對專家說法造成一定誤讀。
還要看到,對專家的批評,背后是“專家依賴癥”在作祟。專家不是預言家,現實生活遠比經濟學教科書復雜,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對經濟生活產生著影響,而這往往無法預測。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所說,鮮有經濟學家能預見到經濟危機,而這不算什么大問題。對此,讀者也應有理性而不是盲信,不能一味患上“專家依賴癥”,讓網絡傳播輕易改變自己的判斷,而要依靠閱讀和思考形成對事物的看法。
在市場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懂一點經濟學常識。這不僅對自己理財投資有幫助,也不會輕易被“忽悠”。對一些經濟學家的“雷人”言論,我們要全面了解之后再下結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理性思考,而不是一觸即跳、大罵一頓。會罵人不是真本事,長知識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