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內容為“北京大學認定:權威的中國最頂級中學名錄,有你的母校嗎?”的微博引起網友熱議,微博還以圖片方式,公布了211所被列入“中國最頂級中學名錄”的學校及校長姓名。很多網友在上面尋找各自的母校,并互相攀比。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證實,該校并未認定這一所謂的“中國最頂級中學名錄”。(6月3日新華網)
無論這份“中國最頂級中學名錄”是真是假,它的出現引起了眾人的攀比,而筆者認為,看見這樣一份名錄就應該一笑置之,若興致沖沖地加入攀比行列,那便是對自己中學時光的巨大諷刺。
國人熱愛排名,也大多是在排名中長大的。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逃脫不了排名的影子,離開了學校也還能看見“某某行業TOP幾”的榜單。“頂級中學名錄”的出現正是迎合了被排名殘害的一代學生的心理,他們躍躍欲試的去榜單中尋找自己母校的身影。
莫說北大否認這份名單的真實性,哪怕它真是“北京大學”、“權威”認定,那也僅僅是某個機構根據某種特定的標準對某些中學的某些方面的一次肯定,這里面有太多的不確定不公開的因素,如何值得網絡瘋傳、議論攀比?
那些欣喜自家母校上榜者,可否捫心自問,自家母校究竟哪些地方擔得起“頂級”二字?自家母校在什么地方比其他榜單上的學校差?自家母校真的任何地方都比自己所知的任何一所未上榜的中學強嗎?而那些詰問自家母校為何沒上榜者,詰問某所學校怎能上榜者,也應該自問,自家母校哪里擔得起“頂級”二字,與榜上學校差距在哪里。上述問題不好回答,因為沒人知道這個名錄的標準是什么。既然如此,何必為了份不知何來的排名去攀比?
每個人對自己母校的情懷都是濃烈而復雜的。筆者認為,對于個體來說,中學時代的一位負責任的老師、校長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理念、同期同學的無數次鉆研刻苦,這些都可能在一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些也都可能成為他認為自己母校“頂級”的原因。升學率是最無情的數據,但假期不補課、不強制晚自習、老師秉持少作業理念等等這些小事都可能讓一所平凡的中學瞬間偉大起來。那么,又何必糾纏于一份不知標準為何的“頂級中學名錄”?上榜者并不見得多偉大,落榜者并不見得多凄涼。
一所中學的驕傲是它的學生可以驕傲地站出去告訴別人,我為自己的母校自豪,它改變了我許多;一所中學的成功是讓它的學生有一段無悔的中學時光。若人們只為了一份排名而攀比,那么那些榜上榜下的歡欣或落寞,都是對自己中學時光的玷污,他們看見的只是一份排名,一份沒有前因后果的名錄,而不是母校帶給自己的無悔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