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甲歸田”的黃慶玖,是一位非典型基層公務員。調查他的種田背景,呈現的則是一些普通基層公務員的典型生存狀態:在鄉鎮基層干了一二十年,工資低,升職無望直至無欲,以養老心態活在官場,有的如黃慶玖則開始“謀錢途”,以至于觸到國家公務員法的紅線。(5月23日《瀟湘晨報》)從黃慶玖“零陵區畜牧水產局副主任科員”的身份看,本身就是一個享受同等待遇、卻無明確職責的“非領導職務”,這其實也是許多地方政府出于照顧安置基層官員考量的通行做法。而其“協助副局長做事”的分工和“未掛科室門牌”的辦公室設置,更是印證了他虛職閑差的職位屬性。這也迎合了在基層鄉鎮歷經打拼、升職無望的公務員的普遍心態:“能謀得縣城里的清閑職位,是求之不得的事。”
由是觀之,導致黃慶玖“帶甲歸田”的,并不只緣于其不務正業的不作為表現,更在于職責模糊、人浮于事的體制弊端。事實上,人滿為患、無所事事、效率低下,早已是備受詬病的行政痼疾,也是各級政府致力解決卻難以奏效的改革難點。透過黃慶玖“打掃衛生、清倒垃圾”、“辦公桌上過期的報紙和《讀者》雜志”、“抄寫近百頁‘十八大報告’的日記本”和“今天開會”等“辦公”軌跡,人們不難窺測某些公務員百無聊賴、自在悠閑的工作狀態。難怪黃慶玖會為“自己更多的時間是在辦公室,沒花在種田上”鳴冤辯解。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副科級干部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無職無名的普通公務員?即便是讓黃慶玖“棄田還‘公’”,缺乏具體分工和可考內容的職位虛職,又能讓他有何作為呢?其實,坦白講,與那些工作期間搓麻瞌睡、炒股聊天、泡浴閑逛的“上班族”相比,黃慶玖的“帶甲歸田”還算干點“正事兒”。畢竟是開發和利用了荒蕪土地,并帶動和助推了土地流轉。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黃慶玖的“帶甲歸田”,曾被當作是“不戀官場、回歸農田”的正面典型,并著實風光了一時。
據統計,我國公務員隊伍的90%是科以下干部,60%在縣以下機關工作。反思“帶甲歸田”,病在不務正業,根在制度沉疴,是機構臃腫、職位虛職、競爭缺失、活力凝滯的行政體制,養活甚至縱容了懶人、閑人、庸人。故此,如何喚起龐大基層公務員隊伍的進取心、責任感、創造力,應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遏制“帶甲歸田”的“謀錢途”怪相的治本之策。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