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制定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于5月1日起施行。《辦法》突出了乳品進出口企業的主體責任,加大了對進口乳品的檢驗檢疫監管力度,提高了國外乳品進口中國的門檻。質檢總局近日公布了今年3月查處不合格洋奶粉的情況,來自美國、韓國、奧地利等國家總計23噸洋奶粉被查出質量安全不合格,受到退貨或銷毀處理。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洋奶粉進入中國是正常的市場現象,加之三聚氰胺事件挫傷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洋奶粉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擴張迅猛。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量為14萬噸,2009年一躍上升至31萬噸,2010年達到48萬噸,2011年超過65萬噸,目前洋奶粉在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據60%—65%的份額,高端奶粉所占份額高達90%以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奶粉消費市場,中國市場對洋奶粉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主要乳品生產國之一,絕大部分國產奶粉都需要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再加上洋奶粉的進入,國內奶粉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在此條件下,中國加大對進口洋奶粉的檢驗檢疫監管力度,以更高的標準抬高洋奶粉進口的門檻,難免會被認為是要限制洋奶粉進口,其目的是要對國產奶粉實行“貿易保護”。這種理解從邏輯上或能成立,但卻是一種誤解。如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所言,所有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產奶粉,都必須符合中國為奶粉制定的“國家標準”,否則就是不合格產品,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也就是說,進口奶粉雖然身份為“洋”,但質量標準必須姓“中”,畢竟你是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應當符合中國人的消費需求(因生理狀況、食物結構及所處環境等的差異,不同國家、地區的居民對乳品的消費需求往往有所不同),而不能與中國的質量標準脫節。
無論洋奶粉的綜合質量指標是高還是低,只要進口到中國,就必須而且只能拿中國奶粉的“國家標準”來衡量,合則允許在中國銷售,不合則予以退貨或銷毀。一般而言,進口洋奶粉不符合中國標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該奶粉的質量存在明顯問題或缺陷,在其出口國大約也要算不合格產品,進入中國后,被測出主要指標明顯低于中國標準。另一種情況是,該奶粉的質量沒有明顯問題或缺陷,在其出口國屬于合格產品,但進入中國后,被測出部分或少數指標低于中國標準(如日本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一般不添加碘,不符合中國對嬰幼兒奶粉碘含量的要求),就屬于不合格產品。后一種情況中,在原產國屬于質量過硬產品的洋奶粉,進入中國卻被判“不合格”,看起來的確有些冤枉,但既然進入中國市場,就要執行中國標準,就要符合中國人的消費需求,否則就是對中國消費者不負責任。
從近些年的情況看,《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施行后,多數洋奶粉應當能夠經得起“中國標準”的檢驗,其中有一類曾受到國內媒體質疑的洋奶粉,可能還會占某種“便宜”。去年初,紐瑞滋、澳優等幾種洋奶粉被媒體指為“假洋奶粉”,因為它們都是華人在國外注冊,產品專供中國內地,此外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并無銷售。這幾家品牌很快做出澄清,如紐瑞滋大方承認其產品的確專供中國,但奶源地和生產地(灌裝地)均為新西蘭,因此是不折不扣的進口洋奶粉。這類洋奶粉既然專供中國,就可以在嚴格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按照“中國標準”的要求,對奶粉配方進行適當調整改善,以更好地符合中國人的消費需求,參與中國奶粉市場的競爭。
要求進口洋奶粉在質量上必須向中國標準看齊,體現了中國奶粉市場的“消費本位”和“消費主權”。充分放開洋奶粉參與中國市場競爭,有助于倒逼國產奶粉苦練內功,勵精圖治,盡早扭轉被動守土的不利局面。周常武(北京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