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傳強介紹“十四五”期間海洋經濟大市建設有關情 況。記者從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煙臺將在海洋空間布局上,實現“一核”引領,“兩翼”突破,“七灣”聯動,實施“六個突破”,著力構建現代海洋 產業新體系。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是海洋事業乘勢而上、大有作為的關鍵時期,煙臺市將在海洋空間這樣 布局——

  “一核”引領:

  “一核”,即以煙臺市城區為空間載體,包括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蓬萊區5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開發區和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3個功能 區。該區集中布局新產業、新技術 、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兼顧海洋科教服務、濱海文化旅游、港口航運服務等海洋服務業 ,統籌建設煙臺海洋高 質量發展核心區。

  “兩翼”突破:

  “兩翼”,即以黃海丁字灣沿岸和渤海萊州灣沿岸為兩翼,通過陸海聯動、雙向拓展構建全市沿海海洋經濟帶,對接膠東經濟圈及環渤海經濟圈建設,形成“核 心帶動、雙向突破、兩翼齊飛”的煙臺海岸帶發展格局,促進全市陸海經濟協同發展。

  “七灣”聯動:

  以芝罘灣、套子灣、龍口灣、四十里灣、蓬萊灣、太平灣、丁字灣七大海灣為主要空間載體,以 臨港產業基地和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為核心,突出灣島集聚、海 陸一體,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圍繞現代 漁業、海洋旅游、港口物流、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海洋化工等重點海洋產業發展,爭創省級海洋特 色產業園區,打造 以芝罘灣為中心,套子灣、龍口灣為重點,四十里灣、蓬萊灣、太平灣和丁字灣為 支撐,以廟島群島、崆峒列島、養馬島、屺?島、桑島、千里巖等海島為節 點的海上經濟帶,構建南 北海岸互通、東西灣區互動、海陸產業互補的陸海“點—軸”發展新格局。

  實施“六個突破”,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新體系

  突破發展現代漁業。以提高漁業要素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大力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引導漁業向深遠海拓展、向綠色高效轉型,推進 漁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市水產苗種年育苗量達到3600億單位,水產品總產量保持在160萬噸,省級以上海洋牧場數量達到60處,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 200萬畝。

  突破發展海工裝備和制造業。推動船舶工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綠色環保技術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市海洋工程裝備和船舶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數 量達 到1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處。

  突破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和制品產業。海洋食品、海洋酶、海藻肥等為重點,大力發展海洋生物制品。利用組織工程、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等新型生物技術,重 點突破海洋藥物產品。到2025年,全市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總產值達到26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28家。

  突破發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攻堅海水淡化項目工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海水淡化綜合利用三大方向,打造海水淡化全產業鏈。到 2025年,全市海水淡 化能力達到日產50萬噸以上,建成山東乃至全國最大規模的海水淡化全產業鏈的綜合利用基地。

  突破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搶抓山東港口集團組建機遇,統籌布局五大港區建設,以煙臺港西港區建設為重點,龍口港區、萊州港區建設為輔助,加快轉移芝罘 港區定位,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的原油及液體化工物流中轉基地。到2025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00萬 標箱。

  突破發展濱海旅游業。全面落實煙臺市全域旅游發展布局,突破發展“兩核一帶”,實現“ 濱海旅游”向“海洋旅游”轉變。到2025年,預計全市國內外游客 接待量達到1.4億人次,實現旅游 總收入超1800億元,爭創各類國家級度假區、產業融合示范區2處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