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參加煙臺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各代表團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出‘十四五’期間煙臺將全面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強市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城市創新資源融合發展。2021年煙臺將著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痹谥ヮ反韴F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現場,煙臺市人大代表、魯東大學校長王慶說,目前創新發展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作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內容。

  創新發展如何落實?“我們的想法是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打造優勢學科群,為解決‘卡脖子’問題作出魯大貢獻?!蓖鯌c說,近年來,魯東大學認真貫徹“四個面向”要求,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圍繞山東“十強”產業集群、煙臺八大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優勢資源,凝練優勢特色,加快學科專業布局優化、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不斷激發技術研發潛力活力,在服務國家及區域戰略需求的過程中,努力走出了一條具有魯大特色的內涵建設、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積極打造海洋應用學科群,推動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學校聚焦海洋強省、鄉村振興等戰略,緊密對接現代海洋和現代高效農業,整合相關學科資源組建以海洋工程為特色的水利環境海洋學科群,形成海洋工程與安全保障、海洋能源工程與環境、海洋巖土及跨海工程、水產養殖工程、海岸工程地貌與環境、濱海生態與水資源等研究方向,在山東半島海岸防護與生態修復、灘海油氣與波浪能開發、新型海工裝備研發、海洋牧場建設及黃河三角洲水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20年12月,學校水利工程學科在省“雙高”建設遴選中被確定為全省同類學科中唯一的“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學科。學校圍繞跨海工程重大理論和技術問題開展持續攻關,提出了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線路規劃與工程技術方案,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與重要批示。學校依托完整的涉海學科體系,牽頭匯聚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固體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等頂尖專家及相關權威機構,共建了“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于2020年9月參與完成我國第一次商業海上衛星發射任務,在海面平臺支持、發射支持系統優化、發射數據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獲批設立“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此外,聯合承擔海上衛星發射與回收等省市重大創新工程項目,積極助力航天強國、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二是加快建設集成電路學科群,助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學校針對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的光電信息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需求,面向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教育鏈,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設立為一級學科之前就開始謀劃和布局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技術攻關。學校積極整合物理、電子、材料、信息等相關學科資源,組建了以國際知名半導體探測器專家李正教授等專家領銜的學術團隊,共建山東高校半導體器件與光電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致力于高性能半導體芯片、新型太陽能電池、納米三維激光精密加工等領域產業化創新。與相關企業共建半導體器件工藝研發平臺,打造標準化半導體工藝線,目前正在建設先進半導體特殊芯片百級工藝線,著力開發核安全監控、航空航天及醫療設備中的半導體探測器芯片,聯合承擔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CT核心部件硅漂移探測器陣列芯片的研發及產業化”,推動產學研用深入融合,為解決新一代信息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快相關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是整合提升教師教育學科群,助力新時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一所以師范教育、教師培養為傳統優勢的高校,魯東大學積極打造山東半島唯一具備學士、碩士、博士培養體系的教師教育學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管理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研究,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4年設立教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以來,已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畢業生,成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助力山東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支柱學科。學校聚焦鄉村教育發展等領域,依托國家級教師教育教學團隊、省級教師教育基地,設立基礎教育研究院、教育碩士教學中心和基礎教育集團,實施山東半島卓越教師培養培訓計劃,與山東半島地區各級教育局和157所中小學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建成全國教育碩士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立足專業發展、校地聯合、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教育模式,有效推進區域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有力支撐了新時代山東半島基礎教育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