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展望‘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 “十三五”以來,全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1%,比2015年提高12.6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6萬家,是2015年的3.75倍。我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6位,青島、濟南躋身全國創新型城市第10位和第14位。全省科技創新呈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根本性轉變。

  科技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整合省直部門科技資金,自2020年起每年設立不少于120億元的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是2015年的6.8倍,集中財力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加快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

  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以來,我省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全省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目前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突破5.05億元。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儲備了一批具有產業發展引領作用的前瞻性原創技術,海洋、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

  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重點打造了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30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為支撐,300家省級備案新型研發機構為補充的“1+30+N”的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創新力量落戶山東。“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逐步完善。全省建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省實驗室(籌)5個,省重點實驗室239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科技強企方陣初具規模。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構建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截至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5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超過2.5萬家,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源頭力量。對科技型企業給予研發投入后補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中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補助、“創新券”補貼等政策,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18203家,居全國第三位。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 “十三五”以來,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大幅增長,年均增幅達到30%。

  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深入實施“人才興魯”戰略,出臺加強集聚院士智力資源10條措施、外國人來魯工作便利化服務10條措施、促進自貿區海外人才流動便利化措施等改革政策,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強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不超過35歲、全球前200名高校或自然指數前100位科研機構的博士來魯就業創業的,直接給予省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連續兩年舉辦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設立山東院士專家聯合會。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9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8人,常期在魯工作的外國人才約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