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濟南市市長孫述濤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三五”時期成為濟南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最高、區域功能地位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獲益最多的時期之一。
聚焦聚力揚起經濟龍頭,省會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主要指標增速領跑全省,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9.7%提高到14%左右,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年均分別增長9.1%和14.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百億的區達到4個。章丘、濟陽撤市(縣)設區,圓滿完成濟南萊蕪區劃調整重大政治任務,行政區劃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900萬人。省會經濟圈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省會城市能級加速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聚焦聚力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發展質效邁上新臺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四新”經濟占比達到3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1%。產業能級加快躍升,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級,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達到1500億級,培育形成千億級工業企業2家、百億級企業10家、獨角獸企業4家。科創資源加速集聚,齊魯科創大走廊發展框架初步形成,落地中科系院所14家,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高技術企業99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增長3.9倍,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邁出堅實步伐。
聚焦聚力拓展發展空間,城市功能品質邁上新臺階。“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破題起步,東部漢峪金谷崛起成峰、中央商務區拔地而起,西部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初具規模,“生態南山、詩畫南山”魅力彰顯,攜河北跨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加快實施,城市發展由外延拓展向內涵提升加速轉型。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構建,“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全面提速,“三環十二射”高快一體路網基本成型,軌道交通一期3條線路建成運營,濟南快速駛入“地鐵時代”。污染防治攻堅成效顯著,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累計改善32.7%,在全省率先消除劣Ⅴ類水體,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重點泉群連續17年保持噴涌,“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拆違拆臨1億平方米以上,建成各類公園700余處,山水泉城特色日益彰顯。
聚焦聚力優化發展環境,改革開放水平邁上新臺階。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12345市民熱線服務水平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在泉城·全辦成”品牌效應凸顯。對外開放步伐持續加快,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開發園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體系加快形成,進出口總額實現翻番,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達到81家,領事機構實現零的突破,濟南簽證中心投入使用,泉城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濟南正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投資興業熱土。
聚焦聚力凝聚城市力量,省會文明程度邁上新臺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協同奮戰,勇奪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三連冠”。著力抓好理想信念的大事、群眾身邊的小事、城市發展的實事和社會治理的難事,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新常態,禮讓斑馬線成為城市文明新風尚,涌現出“鄉村振興領路人”高淑貞、“排爆英雄”張保國、“小巷總理”陳葉翠等一批典型榜樣,共同凝聚起推動城市前行的文明力量,濟南這座千年古城變得更有溫度、更具魅力。
聚焦聚力增進民生福祉,市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21.13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黃河灘區33.9萬人圓了安居夢,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9.5%、提高4.3個百分點,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教育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穩步提高。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平安濟南、法治濟南建設成效明顯,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九連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