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
12月3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濟南對全市66處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改造后的敬老院全部達到二級養老機構標準,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
濟南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義洪介紹,濟南社會救助質量服務不斷優化。“十三五”期間,市民政局將社會救助審批權限委托下放到鎮(街),實現社會救助審批和監督管理職能分離;實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開展“掌上辦”“指尖辦”;進一步拓寬受理渠道,人戶分離、城鄉混合的困難家庭可就近向我市區域內的有關鎮(街)提出社會救助申請,實現群眾就近能辦、多點可辦;推動10類信息共享查詢,簡化審批環節,優化社會救助審批流程,將社會救助審批時限由37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工作日以內;全面建立了鎮(街)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急難型臨時救助在24小時內完成,濟南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推動建立市、區(縣)、鎮(街)三級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配齊建強四級關愛保護隊伍,全省率先啟動兒童福利“政策法規宣講進村居”活動,啟動志愿者與孤困兒童“1對1結對幫扶”試點,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和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精準摸排1576名孤困兒童信息,為103名在校孤兒發放助學金,為290名孤兒開展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加強敬老院建設,圍繞提升消防安全和照護能力,投入4000萬元,分兩批對全市66處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改造后的敬老院全部達到二級養老機構標準,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加大農村高齡、獨居老人關愛力度,“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農村幸福院508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進一步提升。
推行殘疾人“兩項補貼”和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發放“主動告知服務”和“上門服務”,確保了精準發放。建立流浪乞討救助四級網絡,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大提升活動,“十三五”期間,累計救助19464人次,護送返鄉3692人次、落戶219人、安置178人,建立了173處臨時流浪乞討救助服務點。
據介紹,濟南多方參與救助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市民政局深入宣傳落實《慈善法》,全面提升慈善事業發展水平,全市共有慈善組織63家,累計募集善款4.92億元,支出慈善款物4.76億元,惠及困難群眾73.15萬人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規范志愿服務時長,推動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建成全省首家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槐蔭區同心社會工作服務站—青合站”。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