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甏肉干飯:天冷了,就是要大口吃肉肉肉肉肉

  山東最熱門 昨天

  制圖|宗兆琦

  文字|星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01

  疾風驟雨過后,濟寧又降溫了。

  一到飯點,甏肉的香氣便彌漫了濟寧的長街短衢,似乎驅(qū)走了冬日的嚴寒肅殺之感。

  甏肉干飯,這是專屬于濟寧人的味道。

  文火慢燉后的肉泛著晶瑩的亮光,紅肉和白肉完美的身材比例不斷誘惑味蕾。軟爛的肉甚至經(jīng)不住筷子輕輕一挑。肥瘦相間,軟糯不膩的肉入口即化,咸鮮肉汁迸射而出,豐腴油脂陡然滿溢。

  干飯,即米飯。粒粒分明色白如玉的米飯絕對是甏肉的靈魂伴侶。吃米飯時要澆上一勺神來肉湯,才算圓滿。一口肉,一口飯,谷物的醇香與肉的醇香互相浸染,一抑一揚,一收一放,又生出一道新的層次。一碗下肚,從舌尖暖到腳尖,降溫有什么了不起的?

  02

  甏肉作為濟寧人的經(jīng)典快餐好吃,方便,節(jié)約時間,一塊肉7元,也真真是物美價廉了。

  食者來,來到了就點,上了就吃。無需大雪擁門紅爐煮酒,周圍食客甚至都是陌生人。在凜冽的冬日,熱騰騰的甏肉干飯就是味蕾中心,是冬日夜晚的一縷游魂,是儀式感與饕餮的合體。無法抗拒,也不能抗拒。

  對于這個“甏”字,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怎么讀,其實這跟“蹦”同音(讀音beng)?!瓣础逼鋵嵤且环N口小腹大的陶制器皿,一般用來盛放物品、腌制食物?!瓣慈狻鳖櫭剂x,就是用甏盛放、烹制的肉?!案娠垺敝该罪??!瓣慈飧娠垺闭f得通俗、形象一些,就是將用甏烹制的肉,放在米飯上一起吃。

  甏肉米飯的餐館里,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們慢條斯理地在干飯上澆一勺肉湯,為今日的晨練畫上句號;神色匆匆趕著回去上班的年輕人耐著性子排起了長隊,小孩子們早已急不可耐,夾著油脂豐腴味道噴香的肉大塊朵頤。在明媚的陽光下,我似乎看到了當年梁山好漢們的粗獷與豪情。

  一口一口豬肉落肚時,什么“人間有味是清歡”“佛祖心中留”早已被拋之腦后,味蕾刺激著全身的細胞痛痛快快地享受著“酒肉穿腸過”的歡愉盛宴,讓人欲罷不能。

  03

  有人說甏肉干飯是中國最早的快餐。

  甏肉干飯的起源,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北宋時期,濟寧的水泊梁山成了好漢們的聚義地,隨著梁山名氣增大,投奔而來的英雄劇增,普通炊具做飯量少且慢。廚房伙計無奈之下,用腌咸菜的大甏充當炊具,把大塊五花肉放在甏中,加老湯、佐料,用干柴引火,木炭作燃料。

  慢火細燉,甏內(nèi)逐漸如瑪瑙般微泡四起,香飄四溢,引來眾好漢圍觀,個個垂涎三尺,待炭白火息之后,肉熟爛了,取來大碗,滿滿的都是肉香。肉入口中,閉口間,肉已滑入腹中,爽滑至極,肉肥而不膩,精肉爛而不柴,篩來大碗米酒,一飲而盡,與甏肉相得益彰,頓覺滿口生津,蕩氣回腸。

  另一種說法將甏肉干飯歸為運河菜,依據(jù)雖沒有第一種說法那么傳奇,倒更加貼切、可信一些。

  京杭大運河從北向南,穿過濟寧市去,濟寧處在新時期下的運河經(jīng)濟帶,碼頭眾多,是內(nèi)河航運的交通樞紐,因此又稱濟寧為”運河之都“。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為濟寧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開辟了一條對外開放的通道。濟寧處在京杭大運河“屋脊”的位置,南來北往的船只都要在此停留,這不僅給濟寧運來了南方的大米等食材,還聚集了一大批船工、纖夫等飲食需求群體,這就為濟寧的餐飲創(chuàng)造了商機。

  此外,治河、治水的最高政府機關(guān)也在濟寧駐扎,當?shù)赜小捌呤瞄T”之稱,政府公職人員也是一個龐大的飲食需求群體。

  除了在運河沿岸開設(shè)五花八門的各色餐館外,聰明的濟寧人還看到了“快捷、便利”的商機,有小商人把燉好的肉和米飯分別放入兩個框內(nèi),用肩挑到運河沿岸和衙門口叫賣。為了保持肉的溫度,小商人將肉放在甏中,用木炭爐子溫熱,沒想到用甏持續(xù)溫熱的肉竟然肥而不膩、爽滑可口,非常受歡迎,而且對于船工和纖夫來說,吃肉后更有力氣干活。

  04

  到了清朝中期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穩(wěn)定,逐漸形成在固定位置上經(jīng)營,有的就干脆的立起了字號,而初期經(jīng)營甏肉干飯的小商販中,要數(shù)“老咬口”家烹制的最為有名。

  “老咬口”本名叫趙克順,為了生計,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在自家院門口搭起席棚,專門經(jīng)營甏肉和大米干飯,他也經(jīng)常挑到衙門口去賣。

  相傳,“老咬口”甏肉有“四不賣”:不到火候不賣,色澤不夠紅亮不賣,面筋入味不透不賣,過夜的東西寧肯倒掉也不賣。這也體現(xiàn)出濟寧人制作美食時的用心和做生意時的誠信。

  而從選料上來看,必須是鮮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準,對所用主料、配料,都嚴格過秤下鍋主、配料還必須分別制作,不能混淆;烹飪時,還必須用江蘇宜興產(chǎn)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屬器皿。大米用前先篩后簸,絕無雜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干飯必須蒸透,用水必須適量。

  烹制甏肉時,須將肉條、面筋、剝皮熟雞蛋、蒲菜頭或白筍丁以及調(diào)料放在甏內(nèi)煮熟,米飯在另一甏內(nèi)煮熟。

  食時從兩個甏內(nèi)分別盛取甏肉和米飯,其大米干飯粒粒如玉,另外配上一道玉堂醬園的咸菜或老虎菜或自己腌制的辣椒,使其味道會更加豐富。

  只是在那個年代能吃上甏肉干飯的人家都比較富裕的,一般的老百姓還是很難能吃到的。甏肉干飯最大的特點就是,肉而不膩,口味單純,美不勝收,似乎有一種爽滑直壓過一切花哨的感覺。

  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來因國家取締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至此,流傳多年的甏肉干飯在濟寧大地中斷。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一些家傳、祖?zhèn)?、新?chuàng)的甏肉干飯又重新紛紛出籠,濟寧的甏肉干飯又再一次紅紅火火地發(fā)展起來。

  05

  隨著社會點發(fā)展進步,甏器漸漸遠離了人們生活,逐漸的被鐵鍋、不銹鋼鍋、電飯鍋所替代,但甏肉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人們在吃甏肉干飯時還喜歡在里面放入“面筋肉丸”,還有“雞蛋”,“豆腐絲”,“豆腐塊”,“四喜丸子”等其它美味食物,然后再在放入盛有煮甏肉的老湯里面加熱,讓味道之間互相影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獨特的口味?!瓣慈飧娠垺苯?jīng)過新一輪的改良,成為又一代年輕人愛吃的美食。

  甏肉干飯,不僅僅是一道營養(yǎng)豐富的飯菜,也成為貫穿古城濟寧城市歷史的文化景觀,讓南來北往的人們,在孔孟之鄉(xiāng)、運河之都,品味、重溫一座古城的歷史記憶。

  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的甏肉干飯,這一帶著歷史煙塵和運河氣息的美食,在濟寧人和游客的味蕾上鐫刻著一種獨特的記憶。

  06

  甏肉有著山東人的性格屬性,實在,沒有花哨的擺盤,符合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山東形象。所以甏肉在山東有“親戚”,并不意外,比如相似度極高的把子肉。

  把子肉是典型的山東食物。

  把子肉身世久遠,早在《金瓶梅》中就曾出現(xiàn)“巴子肉”的相似音,坊間更有祭祀用肉和桃園結(jié)義專用肉等一系列身世傳說。

  說到甏肉干飯與把子肉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做法上,把子肉用大鐵鍋先大火燒湯燉肉,待湯冒泡,小火將肉燜熟,而濟寧甏肉干飯正如上述所言,用的是“甏”這種器皿把肉和菜碼放在一起燉熟。

  同為鹵肉,兩者味道相似,但仍有區(qū)別可分:

  把子肉發(fā)跡與東漢末年古徐州,劉關(guān)張拜把子,張飛把豬肉萱花豆腐扔在一個鍋里燉制而成。由于濟南人愛醬油,這道菜傳到濟南醬油就成了主要配料,做到濃油赤醬,醬香濃郁。

  濟寧甏肉干飯發(fā)跡于水泊梁山,特點是爽滑至極,不油不膩,肉掉在地上要如同豆腐一般碎成細塊,真正做到入口即化。甏肉的作料則有白芷、肉蔻、香葉、桂皮等,屬于藥膳。其內(nèi)的中藥成分做到不奪味,去油膩腥臭,有清心降火之效,和肉的濃墨重彩恰好形成默契的平衡。

  兩者味道的區(qū)別也造成了口味更清淡的甏肉干飯一般是早飯,而把子肉一般被當做夜宵。

  如果說家鄉(xiāng)有味道,那一定是這些肉的味道。甏肉和把子肉就是各個地方的名片,它們代表了各地獨特的地方風味和飲食文化。

  各有千秋的兩種鹵肉,你更鐘意哪個呢?

  07

  陳曉卿說:“現(xiàn)代人活的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總有一種味道,會無條件地接納你”。

  這便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甏肉干飯是出門在外的濟寧人,一想到胃里就會泛起酸楚的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味道。江湖夜雨十年燈,在外拼搏、征戰(zhàn)人生的歲月里,這個味道是內(nèi)心深處的懷想,是最初的滾滾紅塵,也是想放下刀劍、披起蓑衣的四季山林。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