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山東,比火鍋更撫慰人心的,是朝天鍋啊

  制圖|宗兆琦

  文字|星辰

  圖片|來源網絡

  《風味人間2》當中,是這么形容雜碎的:

  “憑借大開大合的風味,劍走偏鋒的口感,從謙卑低調,一路翻滾逆襲,終于乾坤顛倒,從塵埃里開出一朵朵異香的花來。”我深以為然。

  雜碎的確如此,常被視為飲食的分水嶺,愛的人會尋味而來,厭的人則將其視作黑暗料理。于我而言,雜碎是不折不扣的珍饈美饌。

  “朝天鍋”就是這樣一種“雜碎”。 肥腸出落得玉潔冰清,豬骨閃著琥珀光澤,豬頭肉盡露肥潤腴美……雜碎的登堂入室、種種逆襲竟讓人有種如獲至寶喜極而泣的快意。

  面皮谷物、淳厚醬料和肥厚肉味絲絲入扣地融合在一起。輕輕一咬,肉肥而不膩,油料濺開,充溢唇齒,包裹進種種食材辣椒仿佛是一只魔笛,把肉的醇厚和甘腴完全釋放了出來,肆意而張揚,嚼得越久,那香味就越是綿綿無盡。

  01

  歲暮天寒,一份熱氣騰騰的朝天鍋,最能撫慰人心。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美食名片”。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小吃朝天鍋,濃縮了濰坊本地特色文化和風俗人情,猶如風箏之于濰坊一樣,給濰坊美食打下了一個標簽。

  “逢二排七大集間,白狼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說的就是老濰縣的傳統美食朝天鍋。

  朝天鍋是一種“烙餅卷肉”的小吃。用豬骨、雞肉、驢肉煨湯,同時湯中煮各種豬雜碎,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再配以甜面醬、醋、醬油、疙瘩咸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卜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吃的時候將食材撈起,用烙餅卷起,吃法與春卷十分相似。

  日影移墻,寒風簌簌,躲進溫暖的朝天鍋店內,蒸騰水汽氤氳彌漫。

  在這喧囂市井、裊裊白霧間,你會發現,店里會有一口沒有鍋蓋的大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制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嘗。空氣中彌漫的“香味”,熱氣騰騰的鍋里正煮著豬骨、豬頭肉、豬肝、豬腸、豬肚、豆干、雞蛋等食材。店面里爐子上煨著滿鍋的卷餅材料,湯汁咕嘟的滾動,冒著熱氣。

  一口咬下去,肉煮的恰到好處,搭配上特有的芝麻鹽簡直是點睛之筆,各種食材的味道在嘴里融合統一,很是奇妙。再搭配著嫩白的蔥段、咸菜段、腌制的蘿卜片,配著肉吃很是清爽解油膩,時不時再來上一口熬的濃濃的大骨湯。

  這么一鍋美食,山林湖海,流轉四季,仿佛都濃縮湊放在其中了。

  02

  湯沸肉爛,薄餅卷著剛剛出鍋的肉,老遠就能透過騰起的霧氣聞見肉香。小菜配料也講究,蔥段長短一致,咸菜疙瘩切好重新調汁腌制,再啜兩口肉湯。

  湯汁上兩三點蔥花青翠,香氣彌漫。趁熱兒將湯汁一下吸入口中,幾乎不用咀嚼,那股子清鮮、細膩、柔軟、溫熱滑過喉間,原原本本落到了胃里,全身熨帖無比。

  肉肥而不膩,湯清淡而不濁,難怪朝天鍋能敵得過時間的文火慢熬而不曾消失。

  “好吃,像小時候家里燉肉的香味,有人情味。”濰坊人好這口,幾乎是從小愛著這個味道,對朝天鍋都舍得賣力的評價。吃一口朝天鍋喝一口熱湯,依據自己的口味加上店家準備好的配料讓食物更加鮮美“朝天鍋”味道美,符合現代人節奏快和對營養搭配的要求,

  老百姓的吃食沒有精雕細琢的優雅,只有大刀闊斧的爽快。鍋內燉的多是豬下貨、肉丸子,豆腐干和蔬菜,薄餅卷成火筒狀,吃的人也痛快,胃也熱乎,碰到熟人,嘴里半嗦著肉,歪著頭招呼。

  所以朝天鍋卷的材料里沒有活色生香的廟堂,多是些生猛與鮮活的市井,山東人的豪邁盡顯于此。

  煨湯的老手藝每家店都有每家店的技藝,但味道大多相似,大約是早年的傳承出自一處。菜肉洗凈腌制好放在沒有鍋蓋的大鍋里慢慢煨,細火慢燉。

  這最耗時間的料理,卻又是入口即化的滋味,守得住那份文火慢燉的耐性,才守得住一鍋肉的鮮香。

  值得守的東西,應該都很重要吧?比如這湯里咸淡相宜的人情味兒,比如這百年傳承的濰坊風味,一口餅卷著肉,兩口湯下肚,故事也就豐滿。

  03

  說了這么多,可為什么烙餅卷肉會叫“朝天鍋”呢?要從它的起源說起。

  據《濰城政協文史資料》第三輯上介紹:“設于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名朝天鍋。”這原是濰坊地區的一種大眾化烹煮模式。

  相傳鄭板橋治理濰坊時,十分關心民間疾苦。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了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干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并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

  由于土鍋無蓋,所以人們戲稱為“朝天鍋”。雖說朝天鍋在室外烹煮,然而當其湯沸肉爛之際,香氣迸發之時,趕集者圍鍋而坐,就以鍋臺為桌面,吃著餅卷豬下貨,喝著老湯,也蠻有滋味。

  在物質匱乏生活艱辛的年代,一份份熱氣騰騰的朝天鍋,慰藉過多少為生計碌碌的勞動者,撫平過他們生活的褶皺。

  之后,朝天鍋經過不斷改進于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2003年朝天鍋制作技藝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從過去在集市野攤到今天成為濰坊人民日常的名小吃,濰坊“朝天鍋”的發展,就是一部濰坊飲食文化發展史的縮影。

  一直以來,真正具有濰坊地方特色的名菜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品牌不響,知名度不大,除了濰坊本地人知道,很難廣而傳之。而朝天鍋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猶如風箏之于濰坊一樣,給濰坊美食打下了一個標簽,使濰坊的飲食文化發展提高了一個層次。

  04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輪回中,隱藏著一套嚴密的歷法,歷經千年而不衰,“朝天鍋”符合中國傳統勞動人民對美食的追求,在保持著傳統風味的同時,也適應著社會節奏的發展,增加各種各樣的食材,使得“朝天鍋”更能滿足天南海北朋友那挑剔的味蕾。

  如今的朝天鍋,食材已經十分豐富多樣,足有20多種,使得朝天鍋更能滿足全國各地朋友們挑剔的味蕾。而最原始傳統的味道還得說是“正宗”口味,里面包含了豬頭肉、心、肺、肝、肚等各樣食材。

  除了各種肉類朝天鍋,濰坊本地人比較喜愛的還有啞巴辣椒,這是將濰縣蘿卜切絲,之后用辣椒炒制,卷在烙餅里,吃起來鮮美中透著絲絲辣味,很是開胃。

  最有名的兩家是重慶朝天鍋和韓邦朝天鍋,兩家店主姓韓,是親兄弟,據說當時濰縣大集上最好吃的朝天鍋就是他們父輩開的。

  重慶朝天鍋,位于勝利大街與文化路交界的地方,他的店每日顧客盈門,曾經被中央電視臺報道過;韓邦朝天鍋,位于文化路健康街路北500米處,是濰坊乃至全國第一家注冊商標的朝天鍋酒店。

  另外,韓家還有一個弟弟也開了一個朝天鍋的店,叫吉貴朝天鍋,位于濰坊日報社北約200米處,味道不錯,價格更實惠一些,也許因為開店時間晚于上兩家,所以知名度上還是差不少。不過,上述三家店雖然都稱韓家祖傳,但細心的食客會發現三家的味道還是有所不同,相信是后來發展過程中又有所創新。

  像這樣正宗的朝天鍋店還有很多,他們默默守著那份文火慢燉的耐性,守著百年傳承的濰坊風味,掀起四方食客心中的波瀾陣陣。

  05

  濰坊朝天鍋經歷了從晚清到現在的時代變遷,唯一沒變的是對美食的追求和熱愛。我時常在想,濰坊人為何如此熱衷于地道傳統的飲食,吃過朝天鍋之后,我似乎得到了答案,“朝天鍋”已經不止是一道濰坊當地特色美食了,更是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平淡日子里的點滴幸福都藏在這一餐一食當中。

  肉越糜香,湯越清白,如同思鄉的愁緒一般稠的化不開。異鄉的濰坊人,身在他鄉的時候,定會尤其掛念故鄉的這味酣暢吧。

  山河歲月長。無論困窘艱苦的歲月,還是豐饒富足的時代,它們都支撐著濰坊人的餐桌,也撫慰著一代又一代的食客。卷肉伴著肉湯下肚,想起某個時刻留下來的記憶,沉淀在心里,才是真正更有回味的調味劑。

  日本作家水上勉所說,“味覺是潛藏于人生中的精神史”。

  縱使生活再富足再豐盛,幸福有時還是落在細小細微處,落在一卷溫暖熨帖的寶藏卷餅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