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獲悉,濟南市政協把“搶抓國家戰略機遇,當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龍頭城市”作為重大協商課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

  同時,濟南市政協商量平臺也首次與議政性常委會的主題融合創新,政協委員共同為濟南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地上懸河”濟南段全長183公里

  濟南黃河河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依托標準化堤防做好生態文章,推動黃河沿岸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形成了沿黃河長15公里,寬100米的銀杏林帶,百里黃河風景區初具規模。不過,由于黃河泥沙淤積,引黃沉沙等問題,使黃河沿岸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泥沙問題,成了制約生態發展的重要因素。

  “黃河的河床高于工人新村地面4到6米,這是典型的懸河形態,因此它也造成防洪形勢的嚴峻性”濟南市黃河河務局局長崔保衛介紹,黃河濟南段的河道長度為183公里,不僅河道變化大,而且工程比較多。

  “災害的防治問題包括河道問題當然這個災害不光是河道問題還有環境問題就是整個的大氣環境的治理水的治理包括土壤的治理等等。”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認為,災害防治和生態建設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黃河安全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平陰縣是黃河流域流經濟南的第一站,全長40公里,地形多以山地為主。自然地形成為黃河的天然屏障,在調研中,委員們發現,部分地區山體破壞較為嚴重。

  “因為歷史上老百姓開山開的,礦山遺留下來的廢舊礦山比較多,大大小小的有95個,需要治理的面積達到11000多畝。”平陰縣自燃資源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陳元友說,沿黃防護林帶存在部分地區土壤沙化的情況,他們今年治理了用材林1100多畝,下一還將繼續加大防護林帶的建設。

  不僅要“靠河吃河”還得“養河”

  2020年6月初至2020年9月,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協商議題,濟南市政協組建專題商量調研組,赴鄭州、蘭州以及省內沿黃城市菏澤、東營、到各區縣開展調研,向社會發放調查問卷,廣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主要還是濕地恢復和修復以及生境多樣性。為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基礎,向這個方向發展。”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管委會副主任袁金龍說,他們在黃河生態保護方面的主題和思路是保護。

  “(咱們黃河濟南段的綠化)只有春夏是綠的,到了秋冬恐怕葉子都掉了,所以這個綠化不符合生態。”濟南市政協智庫專家呂兆毅稱,生態不僅僅有景觀的作用,還有凈化空氣等多方面的作用。

  調研組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要牢固樹立濟南與黃河共生共榮的戰略共識。全面實施河道、灘區、堤壩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確保黃河濟南段固以永存,長久安瀾。濟南市應該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加強黃河沿岸環境綜合治理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靠山吃山一定要養山,靠水吃水一定要養水。今天我們的黃河聯動發展戰略,我們靠河吃河一定要養河。”山東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天祥說道。

  將黃河和泰山連為“生命共同體”

  “兼顧黃河防洪、城市交通、休閑觀光,在兩岸大堤之上規劃建設貫通東西、三位一體的生態綠道、觀光步道、交通干道。”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豪馳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勇提出,濟南應科學認知濟南黃河的特殊價值,利用好懸河,精心鍛造“大美黃河空中花園”主地標。

  趙勇建議盡快建設濟南黃河生態大數據中心,在此基礎上把濟南建設成為黃河流域國家算力之城,為濟南當好龍頭城市、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現代科技支撐。

  “將黃河和泰山連為生命共同體,實施生態保護和治理為全域高質量發展打好生態基礎實現南美格局。”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濟南市政協常委常委邵莉建議省市聯動、濟泰協同,統籌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邵莉建議規劃建設濟南黃河生態風貌帶,為創建全省千里黃河生態風貌“綠廊”提供樣板和示范,并建立黃河下游段防洪、生態空間管控、水污染防治、堤路建設、綠道體系等標準

  同時,她建議“山河統籌,綠色引領”,構建“一廊一芯,三城共輝”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格局,形成黃河流域與上游、中游城市皆不同的獨具特色的大山、大河、城市交相輝映的綠色發展大格局。

  打造“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

  2020年7月3號,調研組來到平陰縣的翟莊村,翟莊村圍繞黃河文化做旅游規劃,引進外來企業將村民空閑宅基地開發成民宿。同時,調研組還參觀了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和東營黃河文化館。

  “下一步很多沿黃的資源都可以歸納整理,加以提煉。這些東西都屬于黃河文化的范疇。”根據前期調研的情況,濟南黃河河務局局長崔保衛提出擴建濟南黃河文化館,豐富黃河文化館內涵的建議。

  政協委員們認為,黃河濟南段183公里沿線,古渡口、古橋、紀念地等人文資源豐富,濟南要挖掘獨特的黃河文化,應利用好鵲山,華山等自然人文景觀,打造濟南獨特的文化地理標志。

  “利用鵲華海門,把鵲華海門打造成和壺口瀑布和中流砥柱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國家地理標志,黃河文化對外開放的象征。”濟南市政協常委,濟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華松認為,濟南應該著力做強文化四極,為濟南揚起龍頭筑就文化魅力。

  張華松認為,濟南市首先要做強中華文明之軸,主動加強與泰安、濟寧的協同合作,高水準打造中華文化樞軸標識和文化旅游黃金通道;其次要做優齊魯文化之都,把講好濟南故事與弘揚齊魯文化結合起來,不斷提升齊魯文化的時代價值。

  同時,濟南市還要做強山水園林之城,把濟南打造成黃河流域最佳的山水園林城市。最后,還要做活對外開放之門,將鵲華大河打造成國家黃河地理標志。

  “聯合泰安市、濟寧市,建立文旅合作機制,打造世界遺產廊道和黃金旅游線路。”濟南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謝堃建議深入挖掘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黃河文化名城,他說濟南市不僅要打造“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加快推進“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爭創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推進北跨拉大城市發展空間框架

  “首先是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降低資源要素流通成本;其次是產業布局一體化融合發展,打造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第三是市場開放一體化融合發展提升資源市場集聚配置能力。”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兆明建議加快濟南都市圈和半島城市群一體化融合發展,讓龍體強起來,并要加快建設省會都市圈要素市場集聚中心,打造全國最優都市圈營商環境。

  對于濟南如何補齊發展短板,提升發展能級,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原院長劉冰,認為濟南一方面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打造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一方面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逐步實現區域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普惠均等和共建共享。

  “(濟南市)應著力集中力量推進北跨,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拉大城市發展空間框架。”劉冰說,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應進一步圍繞優勢產業,未來產業以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為著力點,推進集群化發展和數字化賦能工程,著力提升產業生態,持續提高龍頭企業競爭力。

  同時,有政協委員建議濟南市要抓住數字化機遇,搶占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等發展先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提升城市發展的內循環活力度、外循環輻射力和內外循環的融合性。

  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濟南市加快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奮力建成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信,濟南一定會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龍頭城市的夢想和藍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