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新華社播發1250字消息《山東改廁:做好“天大的小事”》,以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飲馬社區、壽光市紀臺鎮東方東村等案例形式,報道了山東在改廁方面的舉措、經驗和成績,同時通過采訪,指出了山東在改廁方面尚存在的問題,如建管脫節、后續管護不到位等。針對這一問題,山東省城鎮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宋錫慶說,前期調研試點,發現有三個制約因素:一是管護機制不健全,二是糞液糞渣資源化利用市場未建立,三是管護資金配套難。

  不久前的9月24日,全省農村改廁規范升級和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工作現場會議舉行,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到會并發表講話(點擊打開鏈接)。龔正提到,2015年下半年,我省啟動農村改廁試點,2016、2017、2018年全面發動、整體推進。在進村入戶調研中,對這項工作,感到有三點判斷,就是:成效初顯、問題不少、任務艱巨。

  “成效初顯”表現在農村衛生條件持續改善,群眾衛生習慣持續養成,產業帶動作用持續增強,基層鮮活經驗持續增多——有的借助鄉村旅游、改廁一步到位,有的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管護辦法,還有的在冬季沖水、除味、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創造了不少“土辦法”,既經濟、便捷,又管用、好用。

  不久前,山東省政府印發了《健全完善農村改廁規范升級和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工作方案》,要在今年11月底前,確保完成1010萬戶農村改廁任務,年底前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市、區),率先實施農村廁所規范升級。山東改廁總的是要按照“城邊接管、就近聯建、鼓勵獨建、資源利用”的原則,根據前期改廁情況、各村地形地貌地質、村民居住分散程度、污水總量、經濟狀況等因素,按照“4+N”方式,因村施策,分類規范提升。

  龔正特意強調,改廁方式,不是固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什么方式好用、什么方式管用、群眾愿用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不搞“一刀切”。前面講的“4+N”方式,是基本思路、主體方式,是方向性、指導性的,其落地過程中,還要具體化、特色化,嫁接一系列“土辦法”,真正接地氣,好用管用是“王道”。

  針對建管脫節、后續管護不到位的突出問題,龔正在講話中提出,要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資金、有監督的“五有”后續管護長效機制。他說,無棣“四化”經驗,之所以運行效果好,關鍵是建、管、護、運、用等環節,都有完善的制度規定,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淄博的朱臺鎮管護機制也很完善,一個農廁服務站,由夫婦兩人承包,可以提供抽糞、維修等服務,收集的糞液糞渣,經過處理作為農家肥,銷往各地有償使用。鎮上配發專用抽廁車、統一制作農廁服務聯系卡,農戶打個電話就去服務,費用不現場結算,村民滿意、填寫滿意卡,到鎮里統一結算。

  農村改廁規范升級,是惠民利民的實事,來不得半點“虛頭”,必須實打實。山東提出,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反對數字造假,堅決反對“造盆景”,堅決反對“面子工程”,提倡真正撲下身子、腳踏實地,扎扎實實抓貫徹、抓執行、抓推進、抓見效。

  山東改廁:做好“天大的小事”

  新華社濟南10月5日電 “原來是旱廁,孩子們都不愿意過來;現在好了,廁所干凈整潔,一點異味都沒有,小孩們也愿意過來住了?!鄙綎|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飲馬社區居民閆慶芬感慨地說。

  與傳統旱廁“一個土坑兩塊磚”的邋遢模樣不同的是,記者看到,閆慶芬家的廁所整體外形美觀大方,內部空間開闊敞亮,而且還有水沖設施,既干凈又方便。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為讓廣大農民盡快用上干凈衛生的廁所,2015年起,山東省各地緊鑼密鼓地推進農村改廁。

  在閆慶芬家廁所旁邊的墻上,還貼著旱廁改造熱線卡,上面寫著旱廁改造編號、管護服務電話、監督投訴電話、改廁完成時間、施工隊伍名稱、駐村干部等基本信息?!坝猩秵栴},打個電話就有人來幫助解決?!?/p>

  走進蔬菜之鄉壽光市紀臺鎮東方東村,房屋整齊劃一,柏油路街道平整潔凈,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的氣息,每家每戶也都用上了水沖式廁所。村民孫志玲說,這幾年村里漂亮太多了,尤其是改廁后氣味小了、蚊蠅少了,太舒心了。

  東方東村一些村民說,原來村里的大學生寒暑假都不愿意回來,廁所也不行,住不習慣,現在好了,也愿意帶同學回來玩了。

  山東一些干部表示,“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農村改廁看似小事,但關系著農民生活質量,農村衛生環境,群眾身體健康,往大了說還關系著農業農村發展,直接回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天大的小事”。

  記者了解到,建管脫節、后續管護不到位,是山東改廁目前最突出的短板,特別是在維修、清運、利用等方面存在問題。有地方干部坦言,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改廁成效就會大打折扣。

  針對這一問題,山東省城鎮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宋錫慶說,前期調研試點,發現有三個制約因素:一是管護機制不健全,二是糞液糞渣資源化利用市場未建立,三是管護資金配套難。

  在山東不少地方,已經探索了不少好辦法好經驗。在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管護機制已經較為完善。當地建立的農廁服務站,可以提供抽糞、維修等服務,收集的糞液糞渣,經過處理作為農家肥,銷往各地有償使用。

  “鎮上配發專用抽廁車、統一制作農廁服務聯系卡,農戶打個電話就去服務,費用不現場結算,村民滿意、填寫滿意卡,到鎮里統一結算?!敝炫_鎮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在濱州市無棣縣,截至2018年底,累計完成投資9500萬元,完成旱廁改造9.1萬戶,成為山東省第一批完成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全覆蓋的縣區。

  改造完成運行后,針對“吸糞、維修不及時,服務效率低,私拉亂運、二次污染,監管難度大、工作被動”等問題,無棣縣積極探索,組織實施了規范化管理、整體化提升、智能化運行和資源化利用“四化”工程,實現了維修管護、收集清運、無害化處理全鏈條銜接、無縫隙管理,走出了一條農村改廁注重建設到強化管護的新路子。

  不久前,山東省政府印發《健全完善農村改廁規范升級和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工作方案》提出,到今年11月底前,確保完成1010萬戶農村改廁任務,年底前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市、區),率先實施農村廁所規范升級。2022年底前,基本建立穩定運行的后續管護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楊凡、費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