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0月5日訊 七十年春風化雨,七十年春華秋實,七十年,臨沂從閉塞之地發展為今天的商貿物流之都。從最初擺地攤經營,到現在形成自有品牌走出國門,土生土長的臨沂商人宋連勝在自己的展覽館里,向記者回憶他所經歷的市場變遷。

“原來第一代市場是擺地攤,后來市工商局建了一個大棚,有臺子很結實,下面是個櫥子,鎖上就行。不管怎么刮風下雨,沒有什么影響了,那時候很高興的。” 改革開放為臨沂人帶來了商品意識,建在原長途汽車站北側的西郊大棚底成了第二代市場,宋連勝的墨水小攤也從露天的楊樹林搬到了大棚底。南來北往的生意人帶來不少商機,西郊小百貨市場的生意日漸火爆。

(圖源網絡)

依托于銜接南北、輻射東西的地理優勢,臨沂在1986年建起紡織品批發市場,這是當時山東的第一家專業批發市場。隨后,服裝、鞋帽、家電、文體等專業批發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宋連勝在文體批發市場中租了一間30平米的房子,在朋友的引薦下,他決定只身前往上海,購進一批墨水。“當時貨款都用長筒襪子裝著,系在腰里。那也是第一次走出臨沂,都不知道上海在什么地方。”十幾個小時的舟車勞頓不說,僅有的兩萬元貨款也讓廠家不屑一顧。“他說得6、7萬才能拿到貨,我就回來湊了5萬多塊錢又回去。他們很意外,說你怎么又來了。”

兩次往返上海帶回來的第一車墨水被迅速搶購一空,宋連勝的堅持也讓廠商看到了90年代臨沂市場的銷售速度。“一個多禮拜不到賣完了再去,廠家不相信咱們已經形成了市場。”

在批發市場的帶動下,臨沂市的物流也有了迅速的發展。長英物流總經理宋長英介紹說,一開始只是周邊的客戶要求將貨物發到臨沂,后來看到速度比較快,廠家也選擇在臨沂發貨。物流速度還吸引不少外地廠商入駐臨沂,促進了當地市場的繁榮。商貿和物流,共振于時代的巨變之中,成為推動臨沂商業繁榮不可分割的兩大要素。

客來東西南北,貨賣南北東西,臨沂已初步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物流體系;一個種類齊全、專業細分的商貿集群逐漸繁榮,并向著國際商貿名城的目標發展。2018年,“齊魯號”歐亞班列從臨沂啟程,宋連勝的自主品牌——連勝體育也走向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白手起家到身價過億,宋連勝說,這一路走來靠得是沂蒙精神這種不屈不撓的沖勁兒,也是它支撐了整個市場乃至時代的進步。   

閃電新聞記者 婁冬梅 劉少君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