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灘區扶貧遷建,我省27個外遷社區年內全部封頂

北劉村村民劉振臣住過的老屋,鐫刻著那段艱苦歲月的印記。北劉村村民劉振臣住過的老屋,鐫刻著那段艱苦歲月的印記。
北劉村村民劉景亮興奮地展示他在南北劉社區的新家。北劉村村民劉景亮興奮地展示他在南北劉社區的新家。

  齊魯晚報訊(記者 范佳)嶄新的路面,一幢幢現代化的中高層住宅……泰安市東平縣的南北劉社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里是北劉村和南劉村灘區村民的新家。對于曾因黃河大水拆散的兩村來說,新社區圓了他們57年的團圓夢。

  1962年一場大水

  一家人分散兩村

  過去的一段時間,北劉村村民劉景亮沒事就來南北劉社區看看,與其他灘區遷建社區相比,這里還有一層別樣的意義。

  南劉村和北劉村原本是一個村,1962年的一場黃河大水使村子分成了兩半,有的人家也因此被迫分離。因此,這個社區還寄托著兩村人幾十年來團圓的夢想。如今,夢想隨著新社區的陸續搬遷入住正在實現。

  這么多年過去了,北劉村村民劉振臣依然對那場洪水記憶猶新。那一年,他只有十二歲。“大水來了,房倒屋塌,家里的財產哪里顧得上,能保住命就不錯了,人只顧往山上跑。”劉振臣回憶。

  那場大水讓南北劉村村民一無所有。在劉振臣的記憶中,洪水呼嘯而來,老莊化為烏有。劉振臣家被迫背井離鄉,暫時被安排搬遷到一處地勢高的地方暫住了兩三年。

  后來在鎮上的安排下,他們搬回家鄉重建家園。但村里兩個大隊有一千多口人,安排的地方根本裝不下。于是,一個大村分成了南劉村和北劉村,兩村相隔大約六里地。

  有些人家也因為村子的拆分而分散,其中就有劉振臣家。劉振臣家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當時24歲的大哥已經成家,被分到了南劉村。劉振臣兄弟四個和父母留在了北劉村。

  看著朝夕相處的大哥要從家里搬出去,當年年少的劉振臣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哥待我們特別好,他工作賺了錢常給我們買這買那。”劉振臣說。

  拔地而起新社區

  圓了兩村團圓夢

  上世紀六十年代,兩村被大水“洗劫”后的日子十分艱苦。

  “我們蓋房都是國家給的錢。蓋完房后家里沒有吃的,國家又出錢給我們買的生產農具。”劉振臣說,那時候人餓得受不了,只能吃水泡過的柳樹葉子。最后實在沒辦法,搖著小木船過黃河去人家地里撿泡爛的紅薯吃。

  當年重建家園后,兩村依然被洪水侵擾。1969年左右,又發了一次大水,南劉村幾個村民劃小船過黃河,船直接被水掀翻,幾名落到河里的村民再也沒回來。

  對于劉振臣來說,大哥的搬離,讓朝夕相處的光陰難以再現。“那時候交通不便,連自行車都很少,土路不好走,一下雨全是泥。平時我和大哥兩三個月才能匆匆見一面,還是從河西到河東干活的時候碰個頭。”

  一家人最期盼的是過年,能坐下來喝個“思念酒”。但年過得也頗為折騰。大哥是長子,四個弟弟先去南劉村的大哥家,再同大哥一同趕回北劉村看父母。

  “大哥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能搬回來和我們住在一起。”劉振臣停頓了下說,大哥前年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聽說了兩村要搬進新社區團圓的好消息。

  在南劉村,記者見到了劉振臣大哥的遺孀,83歲的戰蘭英老人。老人由于腿腳不便,臨時住在大隊提供的一間平房里,提起因洪水搬了十幾次家的日子,她不禁落淚,但提到六里地外的親人們,她的眼睛中露出光彩說:“振臣好啊,前幾天他還來了趟,帶的燒雞。”

  家門口建起服裝廠

  吸引年輕人返鄉

  如今,劉振臣兄弟五家在南北劉社區都分到了房子,未來戰蘭英的身旁,不僅有兒女,還有更多的親人常伴左右。

  離南北劉社區不遠的馬山頭社區同樣充滿了幸福與喜悅。去年10月分房后,位于灘區的205戶馬山頭村村民已全部入住。今年他們在新家過了一個難忘的“樓上”春節。

  7月10日,記者在馬山頭社區門口被喜慶的大紅拱門吸引,這天社區有喜事,耳畔縈繞著歡騰的音樂。

  “今年娶進來的新媳婦格外多,以前姑娘都不愿嫁過來,環境太艱苦。現在房子多好,一點不比城里差,還有地下車庫。”61歲的馬山頭社區居民劉景文熱情地拉記者去她的新家參觀。 

  寬敞的客廳,精致的吊頂,豪華的水晶燈,精心設計的電視背景墻,茶幾下還鋪了地毯。在這個133平米三室兩廳兩衛的大戶型中,空調就安了好幾個。

  “這里水、電、路面等等,都是以前不能比的。”劉景文說,在幾年前,她做夢也想不到這番景象。那時的她住在土磚平房里,村中不通自來水,需要去井里挑水。大風下雨天電線很容易刮斷,只能點蠟燭。

  如今,在這寬敞明亮的三居室中,劉景文和老伴、97歲的老母親一起居住。“俺娘這代人吃的苦多,終于過上好日子了。”劉景文笑著說。

  住進這樣一套現代新居,劉景文自家只出了四萬多元。她介紹,舊房評估就抵了七八萬元,三口人每人政府各補貼三萬多元。“我們要的大面積,好樓層。有的住戶要的面積小點、樓層差點,或者老房評估好一些,根本不花錢,甚至還倒找錢。我家老大的老房評估了十來萬元,加上他要的面積小些,最后還給了他七千塊錢呢。”

  雖已年過花甲,劉景文依然在新社區中找到了發揮余熱的地方。年輕時她在村里辦過育紅班,如今成了馬山頭社區幼兒園的園長,每月有千把塊錢的收入。  

  除了幼兒園,還有衛生室、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等社區配套,服務中心還配有大型圖書室、閱覽室、會議室、便民服務臺。

  馬山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馬山頭村委爭取上級扶持,投資1160萬元建設一家占地12畝的大型服裝廠。目前主體已完工,建成后能解決周邊350余人的就業。“我的兒子都在外地打工,聽說家門口建起了服裝廠,都想回來就業。”劉景文說。

  延伸閱讀

  東平黃河灘區3個社區已入住

  馬山頭社區只是灘區新建社區的一個縮影。

  在不遠處的山東首個灘區遷建社區——耿山口社區,綠樹與紅樓掩映,水池中小荷尖尖,碧葉一片。居民家門口的鞋廠已經開工。耿山口社區與新興際華集團合作開發了銀河鞋業項目。

  一位剛工作不久的居民說,中午休息時間足,正好接送孩子上學,不耽誤照顧家里。

  據了解,東平縣是全省20個脫貧攻堅重點縣之一,泰安市唯一的黃河灘區遷建縣,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共涉及4個鄉鎮、60個行政村、5.9萬人。

  目前東平灘區遷建一、二期試點工程3個社區已全部搬遷入住,三期工程的5個社區已全部主體完工,首批2個社區7月底搬遷入住,9月底將實現全部搬遷入住,在全省提前一年完成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任務。

  安居還要樂業,東平在每個搬遷社區附近同步規劃建設1個特色產業園區。

  到2020年全面完成灘區遷建任務,基本解決60萬灘區群眾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是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向廣大灘區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

  記者從省灘區遷建專項小組辦公室獲悉,截至5月底,我省共累計下達投資計劃226.4億元,其中60億元中央補助資金全部下達完畢,落實省級補助資金86.7億元,占省級全部籌資任務額的96%。省財政廳安排20億元專項債,國開行、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累計下達政策性貸款9.23億元,有效緩解了縣區籌資壓力。相關市縣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籌措資金支持灘區遷建工程。

  截至6月底,我省27個外遷社區全部開工,其中3個社區已搬遷入住,14個社區主體工程全部封頂,預計年內所有社區全部封頂。

  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并進入沉降期,其中焦園鄉8號試點村臺安置社區已于5月底開工。99個舊村臺和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分別開工15個、269公里,其中撤離道路完工163公里,筑堤保護工程也開工建設。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