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樹政(左一)在幫村里的老人推磨。

  博山區南沙井村的“第一書記”邊樹政有個親切的外號,叫做“饅頭哥”。

  這個稱號是怎么來的呢?如果去問當地的村民,他們可能會回答:“因為邊書記幫俺們村賣雞、賣饅頭,他是俺們村的致富引路人。”

  如果去問和他打過交道的旅行社,他們可能會解釋:“這個‘第一書記’太拼命了,比我們導游還敬業。”

  在很多人看來,“饅頭哥”的稱呼更像是一種調侃,但對于市委政研室(改革辦)派駐的“第一書記”邊樹政來說,“饅頭哥”是“第一書記”責任與擔當的象征——面對村里的扶貧工作,他用火熱的真心撲上去;面對村里未來的發展,他用踏實的作風干下去;面對村民熱切期盼的新愿景,他不遺余力地推進下去。身入、心入、情入是邊樹政赴任“第一書記”的真實寫照。

  發展鄉村旅游助力脫貧

  2017年7月3日,告別剛出生一個月的孩子,“第一書記”邊樹政來到了博山區石馬鎮南沙井村。他有些不太相信:這個山美、水美的村落竟然是遠近聞名的省定貧困村。南沙井村位于博山區石馬鎮五陽湖景區下游1.5公里處、西與濟南市(原萊蕪市)接壤,常住人口不到800人,耕地2000畝、山坡地8000畝,均系山嶺梯田,村民以外出打工為主。“108戶貧困戶,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來的時候連辦公用品都沒有。”7月10日,“第一書記”邊樹政向記者回憶起剛來南沙井村時的場景。

  沒有項目,村民如何致富?在剛赴任一個月的時間里,邊樹政獨自一人走遍了南沙井村的每一戶家庭:通過調研,了解清楚村里的問題,摸清村里可能存在的發展機會,記錄村民合理的建議。他對扶貧有著自己的理解:“不能光靠上級扶貧項目、扶貧資金輸血,還要靠村里的優勢、產業特色造血。”通過不斷調研走訪,一條思路在邊樹政的腦海里漸漸清晰了起來——南沙井村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優勢,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立足山水做文章,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駐村第一仗。

  “俺們村沒錢宣傳,又沒有門路,景色是好,可咋讓大家知道?”南沙井村的村民們議論紛紛。而邊樹政自己心里也沒底:“當時啥也沒考慮,就想能不能先組織幾批客人來,在村里看看景,到農家樂吃吃飯,增加點收入。”

  在簡單策劃后,他將信息發到了朋友圈,8月25日,南沙井村迎來了第一批游客:華夏保險張店分支機構組織了近80人到村里游玩,并收到了滿意的評價。

  村民眼中的“銷售員”

  第一批游客的光臨讓南沙井村嘗到了甜頭、找到了突破口,也更加堅定了邊樹政的發展思路。隨后,他開始廣泛聯系旅游資源,邊樹政回張店的時間全部用來跑旅行社,他一家一家地去門店拜訪,積極推介南沙井鄉村旅游。

  他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濟南、濰坊、濱州、萊蕪等市的游客紛紛慕名前來。

  就這樣,南沙井村一下子紅火了起來,邊樹政在《工作日志》上計劃著,要“依托歷史文化、立足山水做文章、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他前前后后將南沙井村能玩的、可能會成為項目的一一設計路線,從登金牛山賞紅葉到吃游采摘于一體,從在攔河做壩的水中劃竹筏、體驗江南水鄉的樂趣到去動物體驗園看四川茶馬、孔雀、鴕鳥、鴿子等10余種動物……“我們還接待過來自江蘇的游客,他們聽說了南沙井村后專程前來參觀。”站在長1200余米、展示著200余幅動漫、孝老愛親等主題的的彩繪一條街,邊樹政向記者一一回憶。

  來村里的游客多了,村里的人不夠用,邊樹政親自帶團山上、山下地跑:中午餓了,隨便吃上一個饅頭,不少導游都評價他:“邊書記比我們導游還敬業。”就這樣,時間長了“饅頭哥”的稱號就不脛而走……截至目前,先后有近4萬人到南沙井村游覽、采摘、購物、就餐,為村集體和村民增加營業性收入40多萬元,村集體農家樂由周末的慘淡經營變為經常容納不下客人,村民的農產品也由銷售難變為供不應求。

  翻看邊樹政的朋友圈,就會發現他是一個稱職的“代言人”——每次往返博山、張店,邊樹政都會用自己的車滿滿地拉上一車,幫助石馬鎮的村民銷售農產品。尤其在冬季旅游淡季的時候,他就充分利用村集體農家樂、饅頭房、豆腐坊,加大生產酥鍋、鐵鍋大饅頭和原味老豆腐的生產力度。“最開始幫村里鄉親銷售南沙井村散養雞,后來名頭響了,石馬鎮、源泉鎮的農產品助銷也會找過來。”邊樹政說。“去年的臘月二十九,我拉著幾十只山雞回張店,送完已經是晚上了……”他向記者回憶起有趣的經歷。

  “邊書記不僅是俺們村的領路人,更是俺們鎮上的銷售員。”村“兩委”成員丁翠霞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在赴任“第一書記”期間,邊樹政幫助村集體、本村及附近村民銷售酥鍋、跑山雞、山雞蛋、鵝蛋、地瓜、風干雞、笨豬等,累計銷售價值30多萬元,甚至曾在臨近過年一個多月時間就實現銷售收入近10萬元。

  村里貧困戶提前脫貧

  旅游為南沙井村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有了這個金子招牌的軟實力,邊樹政也在積極協調項目、協調資金打造“硬實力”。為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邊樹政在派駐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他從銀行到文化旅游局,從交通局到住建局,從體育局到鎮政府……一家單位一家單位地匯報溝通,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爭取項目……在他剛赴任“第一書記”時,南沙井的村省級扶貧項目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而停工的局面,邊樹政積極協助村“兩委”爭取到博山農村信用社265萬元貸款和110萬元無息借款,并協調落實上級補助資金260萬元順利到位,確保了兩個項目的如期完工。

  不僅如此,在2018年5月,邊樹政爭取博山區交通部門支持,投資120萬元幫助村里修建了長達2045米的石城西路,徹底解決了村民農產品運輸難及游客登石城難的問題。今年4月,他又積極爭取鎮政府支持,投資100多萬元修建跨淄河大橋。“大橋修好后,村民的出行更方便了!”站在大橋施工現場,他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他已協調爭取項目資金500多萬元,銀行貸款、無息借款、愛心捐贈等社會資金400多萬元,確保了省級扶貧項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等項目的如期完工,推動了南沙井村的跨越式發展。

  輸血、造血的項目實現同步推進的同時,邊樹政還對南沙井的硬件設施進行了一系列提升改造:爭取市體育局支持,為村里鋪設600平米文化健身廣場和6萬多元的體育健身器材;爭取區人大老年體協的支持,為村里鋪設價值2萬多元的體育健身器材;爭取區住建局支持,為村里尚未鋪設路燈路段安裝了價值3.7萬元的太陽能路燈,解決了村民夜間出行難問題;爭取區文化局支持,為村黨群服務中心配備了5萬余元的鑼鼓、音響等文化設備;爭取區農業局資金支持,對村65歲以下貧困戶進行了培訓……面對南沙井村的變化,村民們都激動不已,拍手稱贊。

  在助力貧困戶脫貧方面,邊樹政充分利用派出單位的資源優勢幫助村里爭取優惠政策、上項目、破難題,積極推動村子的精準扶貧:他爭取派出單位的支持,給村里6名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價值5000多元的輪椅;給村委會送去價值近2萬元的會議桌椅、電腦、打印機等,改善村委辦公條件;給村幸福院送去價值近1萬元的2臺空調,幫助幸福院里的孤寡殘疾人過冬取暖;單位16名中層以上黨員干部與村里16戶貧困家庭結成結對幫扶對象,先后給他們送去價值2萬多元的米、面、醬油醋、迎春對聯等慰問物資。

  就這樣,在邊樹政和村委的帶領下,南沙井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偏僻小山村變成了全市炙手可熱的旅游明星村,村民們幸福感和自豪感陡增,村集體年收入由幾乎為零變為10余萬元,成功摘掉省定貧困村的帽子,村里108戶貧困戶全部提前脫貧,實現了從“貧窮”到“美麗”的華麗轉身。

  “兩年的時間有太多難忘的經歷,太多的不舍,但堅信的是,南沙井村的明天會更美!”邊樹政說。

  (魯中晨報記者 劉文思 通訊員 劉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