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詳解江蘇省委書記“九個有沒有”之問
日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全省縣(市、區)委書記政治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時,針對一些地方在思想認識、思路謀劃和工作推進上存在的偏差和誤區,一口氣提出“九個有沒有”,震驚四座。九問江蘇黨員干部,理性深刻,發人深省,既找出了病灶,點準了“穴位”,又分析了病因,指明了方向。
當前江蘇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爬坡過坎轉型的重大關口,省委書記公開點出盲目樂觀、認識盲區、路徑依賴、僥幸心理、行為短視、依賴心理、視野局限、本領恐慌、形式主義九大問題現象,要求江蘇黨員干部捫心自問、對照檢視,其中有何深意?
7月1日起到今天,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頭版連發九篇評論,九論“問問‘有沒有’ 想想怎么干”,深入剖析關鍵詞,找工作短板,找思想癥結,對共性偏差和誤區抽絲剝繭、層層論述,幫助黨員干部明方位、把方向,找差距、抓落實。新華日報記者為您集納其中的重要觀點。
1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無論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還是開放型經濟的突飛猛進,抑或是創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在各個階段發展都努力踩準時代的“鼓點”,構筑起獨有的先發優勢。
但是,過去先進不代表永遠先進,先發優勢并不等于領先態勢,更不是領先定勢。若因先發優勢而盲目樂觀,就可能“起個大早卻趕了晚集”,占了先機卻失了時機,曾經率先而未能一直領先。
要看到,目前江蘇發展中存在“重化型”產業結構、“煤炭型”能源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等問題,“制造業仍然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尚未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環境資源約束加大”等短板和不足。
身為江蘇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自省,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多想想推動高質量發展應該怎么干,切實防止陷入因為過去發展中形成一定先發優勢就盲目樂觀的認識誤區,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有效。
二論:掃除“一好百好”的認識盲區
經濟總量“一好”,是不是意味著其他方面也都“百好”呢?
比如,江蘇經濟總量很大,增速較快,但與經濟增速相比,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常常“掉隊”,居民收入增速趕不上GDP增速,居民富裕程度還不夠高,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痛點”“堵點”。
又如,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實體經濟發達,但不少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中低端,許多產品附加值不高,掙的仍是一點勞務費、辛苦錢,急需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再如,江蘇環境資源容量不大,開發強度卻很高,蘇南不少地方的開發強度已超過國際警戒線,生態環境上,江蘇還沒有邁過高污染、高風險的階段,一些突出的環境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之間的矛盾仍然較大,等等。
在“經濟好”的同時,江蘇未必“百好”,有的問題甚至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要意識到并及時消除一好百好的“認識盲區”,看清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強化走在前列的大格局、大視野、大擔當。
三論:走出經驗主義的“路徑依賴”
近年來,內外環境形勢、社會主要矛盾、經濟發展階段、面臨風險挑戰等都在發生變化,老辦法能否解決新問題?
比如,抓固定資產投入、拼資源拼環境,是一些地方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有效手段,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加大,這種模式是不是還能持續?
再如,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習慣于出臺優惠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但現在眾多企業越來越看重營商環境建設、越來越重視軟件設施配套,如果依然沿用既往經驗抓招商、抓發展,是不是“刻舟求劍”之舉?
可以想見,如果沉迷于“路徑依賴”,滿足于照搬照用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既往成功經驗就可能成為未來成功的“絆腳石”甚至陷阱,非但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可能還會帶來負面影響。
走出“路徑依賴”,必須克服“經驗主義”,更新思想“武器”,提升能力本領。要掌握好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互聯網思維,要在把脈宏觀大勢和江蘇實際的基礎上,深刻認識把握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的規律、技術變革的規律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斷突破視野局限、拓展思維空間。
四論:力戒能拖則拖的“僥幸心理”
身為領導干部,一旦沾上一個“拖”字、心存僥幸心理,工作作風就會大變樣,工作效果就會打折扣。
細細說來,存在能拖則拖的“僥幸心理”,首先由于缺乏擔當精神,滿足于當“太平官”。表現為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出工不出力、務虛不務實,不愿負責任、冒風險,“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二是因為能力不足、未克服本領恐慌。習慣于見到矛盾推、遇到問題躲、碰到難事拖,特別是隨著形勢不斷變化,面對發展中的風險挑戰,不知該從何下手、如何推進,于是磨磨蹭蹭,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盼著“不了了之”。
三是激勵干事創業的制度和機制沒有落地生根,讓“有難度不想干、有風險不敢干、沒先例不愿干”的思想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溫床。
蘇北農村住房條件改善、教育改革、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當前發展中的短板問題,拖不得,更等不得。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敢于啃下推進改革的“硬骨頭”,敢于挑破阻礙發展的“馬蜂窩”。要不忘初心使命,厚植為民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放思想,打開思路,把定下來的事情落地落細落實到位,不斷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五論:摒棄圖一時之快的“行為短視”
政績觀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反映出干部的真實品質。若對容易從數字上反映出來的工作十分用功,對能夠“吹糠見米”的成績十分在意,而忽視打基礎、管長遠,那么,即便眼下成績好看,對未來發展也并無助益。
拿招商引資來說,如果拍板上項目時“拍死蒼蠅也是肉,撿進籃子都是菜”,對落后產能、污染企業來者不拒,那么,短期內財政收入增加了、經濟排名上去了,但從長遠看,破壞了綠水青山,吃了“子孫飯”。這種“圖眼前”的做法,好比竭澤而漁,損害的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再比如脫貧攻堅,如果不研究脫貧規律,簡單地堆政策、砸資金,表面上產業有了、收入提高了,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并沒有增強,一旦扶持力度減弱,就可能重新陷入困頓。這種“圖省事”的做法,好比舍本逐末,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再如,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如果片面追求建設用地指標,不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不考慮農民的生產與就業,一味強行推進,就可能偏離初心甚至侵犯農民的合法權益。這種“圖來得快”的做法,好比拔苗助長,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好事辦糟。
摒棄圖一時之快的“行為短視”,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發揚不求功績、只求實效,不謀虛功、只謀實干的作風,切切實實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不畏懼困難,不受短期變化干擾,握緊并傳好“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干、一茬接著一茬抓,努力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六論:擺脫一味等靠要的“依賴心理”
永遠跟著別人跑,只會永遠落在別人后面。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取得的許多驕人業績,很多都是在敢闖敢干、先行先試中得來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一種現象,這就是創業初期敢闖敢試,等事業小成后反倒越來越“膽小”,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抬頭。
對干部來說,有沒有因為本地區沒有進入國家、省或者市的某項戰略、某項規劃、某項試點而悲觀沮喪,消極等待,無所作為?有沒有一味地往上要資金、要政策,卻不善于盤活現有發展資源,守著“金飯碗”討飯吃?有沒有患上只會“開口求、伸手要”的“懶漢病”,在脫貧攻堅、民生改善等工作中失去積極性、主動性?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進程中,更要發揚優良傳統,擺脫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在推進江蘇創新性發展、探索性發展、引領性發展中大展拳腳,善作善成。
七論:破除各自為營的“視野局限”
黨員干部工作中有沒有各自為營、“各顯神通”,不注重集中力量、統籌資源辦大事的視野局限?
比如,在推進蘇南蘇北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各自為營、“各顯神通”,在產業轉移和承接上搞惡性競爭和無謂內耗,導致一些該轉移的產業沒轉移、一些該合作的項目難推進?有沒有地區之間的“斷頭路”多年來難打通、“三不管”地帶矛盾重重等現象?如果有,這就是一種“視野局限”。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有沒有為了自己的“小算盤”“小心思”而各自為政?在推進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有沒有為了局部的、一時的利益,而放棄了整體的、長遠的利益,把“拼政策”“拼優惠”作為招引項目的唯一手段?在推進改革發展過程中,有沒有一味強調本單位、本部門的困難,深度陷入“部門思維”,而對其他部門牽頭的任務響應不積極?如果有,這又是一種“視野局限”。
應對各種復雜局面,解決各種現實難題,要有全局觀、整體觀、系統觀,更加需要地方之間、部門之間“能合作”“善合作”。
八論: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領恐慌”
目前,江蘇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深刻變化。
身為黨員干部,捫心自問:是否真正具備了足以勝任本崗位的能力?掌握了多少涉深水、渡險灘、闖難關的看家本領?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問題新情況就會越多,領導干部感到“能力不足”在所難免,出現“本領恐慌”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身缺乏認知,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看不到自身不足。
對領導干部來說,學與不學,關乎能否勝任崗位、履行本職、服務百姓的大問題。要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將自己置身于歷史發展大背景中、置身于深化改革大格局下,一刻不停地學習,一刻不停地提升本領,以過硬的本領搶抓歷史機遇、贏得戰略主動,切實扛起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時代責任。
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領恐慌”,必須突出學習黨的理論成果,學習新經濟、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的新知識;必須努力強化系統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提高攻堅克難、化解矛盾,應對風險、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必須積極投身實踐鍛煉,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
九論:整治簡單克隆的“形式主義”
“有沒有怕擔責任,落實工作中簡單套用上級或外地做法,不去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研究的形式主義?”這個問題,確實值得靜下心來好好問一問、想一想。
就拿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來說,有的地方看到人家特色小鎮搞得不錯,于是“依葫蘆畫瓢”,由于缺乏相應的資源稟賦,結果成了“東施效顰”。
再以安全生產工作為例,上級出臺加強安全生產有關文件后,一些地方不切實分析本地是以制造業為主還是服務行業為主,是高新技術企業多還是化工企業多,不去思考如何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細化政策,導致“上下一般粗”,政策執行缺乏精準度。
此外諸如精準扶貧變成“精細填表”、基層減負“越減越負”等現象,無不與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有關。
花樣繁多的形式主義,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這實際上是沒吃透上級精神、不研究基層情況,說到底,是進取心不足、責任感不強、擔當精神缺乏的表現,是工作缺乏創造性、創新性的表現。
整治簡單克隆的“形式主義”,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到形式主義的危害。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經常深入基層,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以此豐富頭腦、增長知識、提高素質、轉變作風。要建立和完善問責制度,強化紀律保障,對于工作中有形式主義行為的,該處罰的要嚴肅處罰,該問責的要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