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成(右2),市城市建設投資服務中心派駐萊蕪區和莊鎮張家臺村第一書記,2017年7月到村任職。

  張家臺村位于萊蕪區和莊鎮東南,地處大山深處。2015年以前,這個閉塞的山村還是省級的貧困村。村里沒有什么集體產業,也就沒有實力為老百姓謀福利,還有不少外債;變壓器不足,有的村民家里燈泡都不亮;村里僅有一個小吃水井,地勢高處的100多戶村民吃不到水;路難走,一下雨就要蹚稀泥……就是這樣一個山村,卻因為一個人的到來,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他就是市城市建設投資服務中心派駐張家臺村的第一書記王福成。自上任以來,他從解決全村人吃水難入手,到幫助村里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再到建文體廣場,踏踏實實為民辦事,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認可。

屢掏自己腰包,花在村民身上屢掏自己腰包,花在村民身上

  6月28日,萊蕪區和莊鎮張家臺村第一書記王福成的身影又出現在了青石板鋪成的山村小道上。看到有村民迎面走來,他笑著和村民打起招呼。遇見他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說道:“王書記,又要下戶啊。”在村里,下戶的意思就是走訪看望貧困戶。

  看到殘疾人李元美正在吃力地收拾廢舊紙箱,等著收廢品的上門回收,換點零花錢。王福成快步上前,很快幫她碼好了紙箱子,堆放在院內角落里。貧困戶張東智力有些問題,平時很孤僻,但卻最喜歡和王福成拉家常。每次見到他,去哪里干活了,干的什么工作,所有的細節都要跟王福成匯報一遍,幾天沒見到,他還會打個電話問問:“怎么這幾天沒見到你人呢。”但直到現在,張東仍說不出王福成的名字,只知道他是村領導。在回村辦公室的路上,正巧碰上趕集回家的村民張敬秋,車筐里放了兩個西瓜。看見王書記過來,張敬秋立即停下自行車,邊和王書記打招呼,邊從車筐里抱出那個大一些的西瓜,非要王書記拿回去吃。王書記笑著跑開了,張敬秋追出十多米,見王書記執意不要西瓜,笑著直搖頭。

  駐村后不久,王福成到貧困戶龐振友家走訪時,看到老人獨自住在破敗不堪的屋子里孤苦地生活,當即掏出100塊錢給了老人。“王書記,這樣的貧困戶給一次錢不管用,以后你再來,不給錢說不定還落埋怨呢!”有人這樣說,但他一點沒往心里去。又過了一天,來到一位老人家里摸底時,剛巧遇上來串門的趙金英老人。看到王福成拿著手機拍照,趙金英老人就問:“照相收錢嗎?”王福成趕忙說:“不收錢啊大娘。”“哦,那能給俺也照一張不?”原來,趙金英老人一直想有一張自己的照片,但多年來這個心愿一直沒實現過。王福成二話沒說給老人拍起了照,回去以后把照片分別按不同尺寸各洗了很多張,裝好厚厚的一沓,給老人送去。雖然只是幫老人完成了一個小小的心愿,但能讓老人真心高興,深深地記住他,王福成也覺得這活干得值。

  自掏腰包給村民照相,花錢為村里的孩子買書包,村里修路,從自家拿出6萬塊錢墊付資金,號召村里成立扶貧基金帶頭捐款2000元,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到泰安、博山考察花椒樹苗……對于這一筆筆的花銷,王福成有自己的理由:“我既然在村里干第一書記,就是村里的人了,給村里作貢獻也是應該的。”

  光伏項目惠及農戶,村民脫貧成功

  “以前我們村里窮得叮當響,自從第一書記王書記來了以后,我們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民每年都能分錢了。”趙金英老人逢人便激動地說。駐村以來,王福成與村兩委成員認真研究掌握各級扶貧政策,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500余萬元,結合實際發展了花椒種植、光伏發電、特色果蔬三大產業。

  為了支持張家臺村發展,王福成所在單位城投中心籌資30余萬元,為村里新建了13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6間拉呱大院,整修硬化村委大院1600平方米。同時,爭取上級資金30萬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文化墻、粉刷主街道兩側墻面6000多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90盞,對主道路兩側進行了綠化。

  在這些成績單中,王福成認為他駐村以來做的最成功的事就是為村里建設了光伏電站項目。“當時鎮上開扶貧會討論發展什么項目合適,有人說種蜜桃,有人說養羊,張家臺的傳統產業是種花椒,但我考慮花椒要3年以后才成材,見效慢,而光伏發電是一次性投資,不需要復雜的維護,靠著國家和省里的補貼,村民完全可以迅速脫貧。”項目得到批準,王福成向單位爭取了78萬元的支持,光伏電站很快在村里建立起來。此后的兩年間,爭取上級資金150多萬元,在口鎮認購和在村內新建光伏電站各1處,讓貧困戶不出家門就能實現收益,惠及全村一半的人口。

  編制村里旅游規劃,帶領村民走向新明天

  “在村里待一天,就要為村里發展貢獻一天的力量。”王福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去年全省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張家臺更是提早入手,王福成爭取派出單位領導的支持,單位出資聘請萊蕪三維設計院編制了張家臺旅游總體規劃,為發展鄉村旅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

  4年的時間里,張家臺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791人減少到目前的20戶、25人。村集體的年收入,2015年前僅有400元,現如今每年有10多萬元進賬,整整翻了250多倍。

  來源: 愛濟南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