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省發改委等省直11個部門,聯合啟動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印發公布了第一批10個縣、100個鄉鎮、1000個村創建名單。半年多時間,示范創建工程進展如何?近日,記者從省發改委農經處獲悉,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各級各部門匯聚各類資源,狠抓政策落實,多層次、多角度支持示范單位提升創建水平,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示范效果十分明顯。第一批示范創建名單公布后,各示范創建單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實現了有效突破。以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濟南章丘區、平度市、鄒城市、新泰市、蒙陰縣、鄄城縣等都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二是模式路徑更加多元。各地充分結合資源稟賦,東中西差異化推進,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樣板打造之路。比如,諸城市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著力打造“諸城模式”升級版,將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作為推進示范創建的具體抓手,每個生活社區至少建設1個以上的生產園區、1個以上的生態景區,目前該市每個鎮街園區至少培育了1個“三區”共建共享示范樣板。

  三是樣板典型不斷涌現。在示范創建推動下,新典型加快培育,老典型轉型提升。一大批新的先進樣板在示范創建過程中脫穎而出,形成了新老融合、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比如,棲霞市亭口鎮衣家村干部群眾面對缺路、缺水、缺人“三大窮根”,發揚新時代愚公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山修路、引水灌溉,創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推行以“原始股”和“創業股”為主、其他入股方式為輔的多元化入股模式,實行“勞動力+勞動量”相結合的“工票制”,對扶貧項目實施“村集體所有、合作社管理、社員有償使用”的做法,有效破解了無錢辦事、無人干活、無效管理等一系列難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實現了村莊由亂到治、產業由廢到興、群眾由散到聚的轉變,初步走出了一條山區貧困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四是聚集效應加快顯現。示范創建工作形成了“市向縣傾斜、縣向鄉聚焦、鄉向村發力”層層傳導落實的聚集效應。大多數示范創建單位面對“人錢地”等制約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關鍵問題,不等不靠、想方設法,摸索出許多管用有用的好招數。比如,新泰市以做活金融文章為突破點,組建富美鄉村振興發展集團,設立1億元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1億元招財引智基金、2000萬元特色小鎮扶持基金,創新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整治、城鎮土地市場化配置機制,有效調動起工商資本下鄉創業的積極性,累計引進工商資本87億元,建成現代農業綜合體118家,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12家,帶動23.5萬農戶增收致富。平邑縣將全縣唯一的示范鎮—溫水鎮,作為集中打造片區,舉全縣之力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聚焦“兩區三水多點”,打造“溫山軟水、多彩田園”的“雙美溫水”,取得很好的示范成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韓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