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歸來正清明。4月5日,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災撲救中英勇犧牲的五位山東籍烈士魂歸故里。徐鵬龍、張成朋、趙永一、張帥、康榮臻五位英雄,用生命詮釋擔當,用青春踐行使命,以赤子之心書寫英雄故事。

  對于一個向上的國家和民族而言,英雄永遠是民族精神圖譜上的坐標。今天,本報整版刊發這五位烈士的事跡,是對英烈壯舉的深情回望,是思想的提純和精神的洗禮,是初心的感悟和信念的傳承。讓我們記住這五位英雄的事跡,把英雄留下的精神財富化作奮斗前行的強大力量。

  徐鵬龍:每次參加救援滅火都跑在最前面

□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

  4月5日19時許,烈士徐鵬龍的骨灰安葬于大青山突圍紀念館。

  這是一個英雄之地——發生在1941年11月的氣壯山河的“大青山突圍戰”,以1000余人的犧牲換來了3000余人的成功突圍。悲壯之義,正如徐鵬龍的赴火就義。

  看著一抔抔黃土逐漸蓋住徐鵬龍的棺槨,他53歲的父親悲痛欲絕。

  從大青山突圍紀念館向東南24公里,是徐鵬龍的家鄉薛莊鎮同莊村,這是一個英雄村。

  費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記載,籍貫是“山東省費縣方城公社同莊大隊”的烈士有足足10位,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是27.6歲,最小的僅有19歲,最大的36歲。

  2000年3月,徐鵬龍在同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生,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他從小非常懂事,在學校也是一個好學生。“踏實,實在,還是個熱心腸,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語文老師李政泉曾看過不少徐鵬龍的作文和筆記,“字里行間充滿著英雄主義情結,也希望能早點為家里分擔些生活壓力。”

  2015年,徐鵬龍即將初中畢業,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選擇題。李政泉老師推薦徐鵬龍去讀中專,但徐鵬龍說他想去當兵。那時他15歲,年齡自然不夠。“再過兩年,我就要報名入伍。”徐鵬龍留下一句話。

  徐鵬龍家比較近的親屬里,有六七個在部隊當兵。“這孩子談起當兵,眼睛里都放光。”徐鵬龍二叔徐興存說。2017年9月,17歲的徐鵬龍懷揣著夢想被招入伍,成為涼山支隊西昌大隊三中隊三班的一名消防員,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

  在部隊,徐鵬龍團結戰友,嚴守紀律,刻苦學習消防本領,沒過多久就成了一名優秀的消防戰士。參加救援滅火,徐鵬龍有股“狠勁兒”,每次都跑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危險,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以前給他奶奶打電話時,也因為想家、想親人而哭過,但鵬龍跟奶奶說,‘雖然訓練很苦,但是把青春獻給國家是他最大的幸福’。”徐興存說。

  入伍一年半的時間里,徐鵬龍從沒回過家,甚至今年1月他爺爺去世,徐鵬龍也沒回來。由于路途遙遠,父母都是沒出過遠門的農民,也未曾專程去看望他,只有過節時兩邊才會視頻通話。

  事發前的一個晚上,徐鵬龍給父母打來視頻電話。視頻那端的他有點黑,但精氣神很好。徐鵬龍告訴父母,自己已經連續3天執行任務了,有些累,也很想家。

  徐鵬龍壯烈犧牲的消息傳出后,班長李其龍一時難以接受:“他剛來的時候還不滿18歲,一直跟著我,我手把手地教他,從穿衣、洗衣到打掃衛生……”

  “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同鄉群里,有關救火英雄的事跡早已傳遍。李政泉老師找到了一張畢業照,15歲的徐鵬龍站在第三排左起第三位,那是一張稚嫩年輕的面龐,以及一顆懷揣著夢想的火熱的心。

  張成朋:干工作兢兢業業,扛任務勤勤懇懇

□李劍橋 李曉偉 高雷□李劍橋 李曉偉 高雷

  鄒平市孫鎮大陳村一處普通的農家院落,門上掛著“光榮人家”的標牌。這里,是烈士張成朋的家,他再也回不去的家。

  村里的追悼會還沒開始,鄉親們已從四面八方涌來,送娃最后一程。

  村里1600多口人幾乎全來了,胸前佩戴白花;

  周邊村的鄉親聽說了,也紛紛趕來,有七八十歲的老者,也有中小學生;

  退伍軍人馬登軍因腿有殘疾,由妻子扶著,坐著輪椅來了……

  徐曉龍、李英慧是成朋從小學到高中的同班同學,感情篤深。“成朋是個活潑可愛的大男孩,大家都愿意與他交朋友。”徐曉龍沒說上兩句話,再也說不下去了。

  72歲的信長明爺爺看著成朋從小長大:“成朋人老實忠厚,從沒與人打過架,見了老人主動打招呼,小他的孩子,他都護著。可懂事了!”“太心疼了!”

  懂事、孝順、熱情、自信,這些字眼是在村里聽到最多的,張成朋在父母親戚眼里是一個有擔當的好男兒,在左鄰右舍眼里是一個熱心腸,村里的大事小事他總是跑前跑后幫忙。

  “成朋從小就夢想當解放軍!”這是記者從鄉親們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張成朋2017年9月入伍,之后沒有回過家,平時通過電話或視頻與父母聯系,訴說牽掛。在3月30日晚上,張成朋出完任務之后,與父母進行了一次視頻通話,沒想到,這一次通話卻是最后一次,視頻里的畫面也成了他和父母的最后一面。

  張成朋的伯父張希申說,從張成朋接到入伍通知書的那一刻起,就像變了個人一樣,更加懂事、沉穩。“入伍一年多,他怕回家影響工作,所以沒回過一次家。他爺爺在他入伍后一個月去世了,至今成朋也不知道……我們全家人,都希望他早日入黨,立功受獎,沒想到,竟然是以這種方式。”

  張成朋的奶奶今年75歲了,因為身體不好,家人不敢告訴她。張成朋犧牲的消息在村里很快傳開了,但村民們都善意地對老人隱瞞了噩耗。

  “在開班務會的時候,我問大家:‘你們來部隊想干什么?’張成朋當時沒有絲毫猶豫回答道:“入黨立功。”這是張成朋的班長楊杰寫給烈士父母的信。楊杰說,張成朋在部隊很出色,干工作兢兢業業,對待任務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去年剛剛榮獲了優秀消防員。

  楊杰在信中回憶:“張成朋從山東來到四川,對天氣環境不適應,身上過敏長滿了小痘痘,但他仍然堅持訓練沒有落下一節訓練學習課。最開始來的時候他跑步不及格,通過努力和汗水,他跑步越來越快,最終成為班里的‘領頭羊’”。

  趙永一:面對苦和累,從未放棄過努力

□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

  “忠烈光輝齊日月,伏火身影耀星河”。4月5日16時50分許,臨沂市羅莊區革命烈士陵園迎來了年輕的烈士趙永一。

  陵園廣場莊嚴肅穆,上百條白底黑字的橫幅、道路兩側林立的花圈、送葬群眾手中的一簇簇菊花,寄托著人們對趙永一的哀思。

  臨沂城區向南,沂河畔邊的羅莊區高都街道車輞村,是沂蒙紅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車輞村全村共有2864人,其中退伍軍人100多名,占全村人口的4%。

  1999年12月,趙永一出生于這里,父親平時打零工,母親在一個單位伙房里上班。他從小就明白父母的艱辛,表現出異于同齡孩子的懂事和成熟。“從不讓父母操心,知道爸媽干活忙,他就在家做飯、洗衣服,這些活他都干。”村民趙永利說。

  受紅色精神的影響,趙永一從小就有一個軍旅夢。“他看《士兵突擊》看了不下10遍,也想像許三多一樣當一個好士兵。”發小趙浩杰回憶道。

  2017年9月,趙永一如愿成為西昌森林消防大隊的一名消防員。趙永一的微信簽名寫著:青春有很多樣子,很慶幸我的青春有穿軍裝的樣子。

  因為身穿軍裝,所以轉身逆行。“在我看來,趙永一不是在救火,就是在去救火的路上。”發小孫明琛告訴記者,趙永一經常給他們發一些自己救火的視頻,救火歸來后手指甲里都是灰,洗也洗不掉。“今年大年初一,他執行任務去火場救火,連餃子都沒來得及吃。”

  盡管又苦又累,但趙永一從未說過任何放棄的話。“他就是喜歡當兵,希望能盡快入黨。”好友楊明明說。楊明明是最后見到趙永一的朋友,2019年2月,楊明明和妻子到四川看望趙永一,三人一起吃飯時,趙永一再次提出想入黨。“我跟他說,你這么能干,入黨是遲早的事。沒想到他的心愿竟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了。”

  3月31日凌晨1:05,楊明明在發小群里收到趙永一的留言:“又出任務了。”4月2日,楊明明才知道趙永一所說的任務就是發生于四川涼山木里縣的森林火災。

  “以往每次執行完任務,他都會在群里留言,跟大家報個平安,有時候還會錄制一段救援任務結束的小視頻。”楊明明說,但從此,大家再也收不到他報平安的消息了。

  從入伍至今,趙永一一直沒來得及休假探親,也沒來得及親口向父母講一講在消防崗位的經歷。

  車輞村90歲的顏振生老人是名退伍軍人,得知趙永一犧牲的消息后無比悲痛。“我出生在炮火連天的年代,不得不沖鋒陷陣保家衛國。20歲的趙永一出生在和平年代,在涼山的大火無情蔓延時,也能義無反顧沖進火海。”顏振生說,70歲的年齡差,隔斷的是時間,隔不斷的是烙在兩代人血脈中的紅色印記。

  張帥:心里裝著別人,始終嚴于律己

□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

  夕陽西沉,4月5日17時30分許,載著烈士張帥棺槨的車隊,緩緩行駛在臨沂高新區澗溝崖村內。圍著村子轉了一圈后,在張帥家門口停頓片刻——這是張帥父母的心愿:讓這個兩年沒回家的孩子,最后一次,好好地看看這個家。

  臨沂高新區澗溝崖村713號是張帥的家。幾間陳舊的黑瓦房雖然比周圍的建筑低矮,但大門口熠熠生輝的“光榮之家”牌子向來往的人們訴說著家庭的榮光。

  張帥出生于此,從小就很懂事。“張帥是個很乖、很聽話的孩子。”澗溝崖村村主任佟永亮介紹。

  張帥小學就讀于羅莊區新勝小學。在他的數學老師王永娥的記憶里,張帥聽話乖巧,心里裝著別人,始終對自己嚴格要求。“張帥孝敬父母,做事很有分寸。”王永娥說。

  2015年秋,張帥成為山東交通技師學院的一名新生,班主任車慶生至今記得這個身材較瘦、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在汽車電氣維修專業一體化上課時,他看到張帥總是認真聽、及時記,就問:“你是不是對汽車特別感興趣?”張帥回答:“爸媽送我來是為了讓我學技術,我不想讓爸媽失望。”

  還沒畢業,張帥決定報名去當兵,在父親陪伴下,來學校辦理入伍學籍證明,這是師生間的最后一次見面。當時張帥臉上洋溢著對軍旅生活的憧憬。到部隊后,張帥還曾跟車慶生有過一次視頻通話,車慶生問:“在部隊訓練辛不辛苦?”張帥說:“雖然辛苦,但很喜歡。”

  當地政府歡送新兵入伍的合影被擺在張帥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同時擺放的還有一張他和父母、妹妹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張帥陽光帥氣。入伍通知書嶄新如初,一直放在張帥父親的床頭,每天睡覺前,父親都要看上兩眼。

  張帥入伍后一直沒回過家,家中的父母親很是擔心。每次執勤回來,母親都要與他視頻通話,看看他有沒有受傷,也希望他能在休假時回家看看。但張帥跟母親說,部隊培養了自己,想多為部隊做點事。“行,只要你喜歡,那就在部隊好好干!”母親雖然心疼兒子,但更多的是支持。

  2019年春節,張帥終于答應父母,2020年的春節一定回家陪他們。張帥的父母也早早為他準備了新房,希望他退伍回來,成家立業。如今新房還在,張帥卻永遠離開了。

  此次征戰火場前,張帥在QQ空間發布了一條“說說”,內容包括“真好”兩個字、一個“再見”的表情、一張消防救援的照片和一張軍用食品的照片。如今,這條“說說”下邊已是一條條“英雄,一路走好”“兄弟,再見”的留言。

  張帥老師王永娥回憶,有一次學校組織去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參觀,大家談到英雄人物時,張帥隨口說出了好多名字,“沒想到現在,他也活成了我們的英雄。”

  康榮臻:從小就懂事孝順,工作中任勞任怨

□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田茹 李明強 張義霞 李其峰

  4月5日19時30分,護送康榮臻烈士骨灰的靈車到達平邑蘇家崮抗日烈士陵園。蘇家崮抗日烈士陵園位于平邑縣城南31公里處,園內有抗日烈士陵墓118座,埋葬的都是英雄。

  參加康榮臻悼念會的群眾都說:一個剛滿20歲的年輕人,毫無畏懼,鉆進熊熊山火,康榮臻是個英雄!

  康榮臻,臨沂平邑縣仲村鎮康家寨村人。1999年3月生,生前是四川涼山森林消防支隊西昌大隊四中隊三班的消防員。

  康榮臻的父母都是農民,還有一個比他大9歲的姐姐。康榮臻從小聽話懂事,每逢農忙時節,一定要干完地里的活才回家。許多村民對這個后生的印象是老實、孝順。

  熟悉康榮臻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在康榮臻的堂爺爺康德昌的記憶中,這個從小看到大的孫子對從軍近乎有一種執念。“最愛看抗戰題材的電視劇。”

  康榮臻的嬸子賈永芹也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想當兵。初中畢業后,由于年紀小沒能去當兵,便去技校學了電焊,要到軍營里施展施展。”

  18歲那年,康榮臻得到家里的支持,要去當兵了。仲村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陳飛對康榮臻印象深刻。康榮臻是他送走的第一批新兵中的一員。在入伍前,根據要求,需要進行一周的役前訓練,訓練科目包括站軍姿、內務整理等。陳飛回憶說,這個臉龐黝黑的農家娃任勞任怨,總是能積極完成訓練科目。

  2017年9月11日,康榮臻領到了軍裝,拍下了在老家的最后一張照片。當時的康榮臻穿著一身軍裝,胸前戴著一朵醒目的大紅花,雙手緊貼在褲縫上,抿著嘴輕輕微笑。他身旁站的是三奶奶和表妹,父母則站在了手機鏡頭之外。

  第二天,一家人將康榮臻送上了入伍的火車。消防員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康榮臻平時有什么艱難困苦從不給家里說。每次參加撲火任務,也從來不告訴家人。

  康榮臻家里,平邑縣委、縣政府在2018年春節頒發的“光榮之家”獎狀掛在墻上,一塵不染。離家后,康榮臻跟家人通話時多次提到,消防隊伍非常鍛煉人,讓他成長很多,他還想繼續干3年。從2017年9月入伍到現在,康榮臻沒回過一次家,但在不久前,康榮臻曾跟姐姐通過電話,約定今年9月休假回來,一起去北京爬長城、看故宮。

  3月30日17點43分,在執行最后一次任務前,康榮臻與家人有一次不到14分鐘的視頻通話。通話中,康榮臻叮囑父母要注意身體,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掛念。

  在此之后,家人發現已無法聯系到康榮臻,最終等來的是康榮臻犧牲的噩耗。

  至今,康榮臻家中沒有一張全家人的合影。“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弟弟結婚的時候,我們再拍也不遲。”姐姐康慧過去一直這樣想,不料如今已是生死兩相隔。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