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山東省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立新說,他是“幸福的追夢人”

  筑夢蔚藍,奮力奔跑

人物簡介人物簡介

  吳立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長期致力于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目前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SCI論文百余篇,在跨尺度海洋動力過程及海氣相互作用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所率領的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個物理海洋創新群體、科技部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稱號。

  □ 本報記者 王亞楠

  本報通訊員 馬文哲

  “現在是我們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幾代海洋人夢寐以求的時代。”當個人所奮斗的事業與時代發展的步伐共振,作為2018年度山東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立新說,他和這一代的海洋科技工作者都是“幸福的追夢人”。

  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提出推動“透明海洋”

  “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1%,但今天我們對海洋的了解跟陸地相比的話,差得太遠了。”吳立新說。不久前,他帶領團隊完成的項目“大洋能量傳遞過程、機制及其氣候效應”,從北京捧回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我省在海洋領域首次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

  向海洋進軍,開發和利用海洋,首先就要認識海洋。2013年,吳立新提出“透明海洋”計劃,主要針對西太平洋—中國海—印度洋核心戰略海區,以中國自主海洋衛星、定點智能潛標、智能浮標、水下滑翔機、水下機器人等為主要觀測手段,構建從海底到海面的立體綜合透明觀測系統,通過深入研究,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海洋環境、氣候及資源的變化,使所觀測的海域實現狀態透明、過程透明和變化透明。

  “科學家在實驗室就能知道海洋里的魚群游向,了解海洋深處的最新情況,預測未來的變化。”吳立新說,“透明海洋”工程要實現“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知道今天的海洋正在發生什么,明天的海洋將會發生什么,為國防安全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提供科技支撐。

  吳立新說,經過各方共同努力,目前,“透明海洋”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績:研發的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4000米海深電磁采集站填補了國內空白,自主研發的7000米級“白龍”浮標成功布放和率先建立的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馬里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顯著提升了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世界舞臺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

  “今年9月即將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世界海洋觀測大會,僅我們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就有五六個白皮書!”在吳立新看來,在全球向海洋進軍的浪潮中,在全球海洋科技創新、全球海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上,一定要有中國聲音、中國方案。他記得,2009年去威尼斯參加10年一次的世界海洋觀測大會時,會上全是外國人,根本沒有中國人的聲音。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84%的海洋水深超過2000米。現在的Argo浮標只能觀測到海平面下2000米,因此國際上正在醞釀第二輪Argo計劃,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拓展。他和團隊積極參與到4000米級深海Argo浮標的研發和科學應用中,自主研發的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填補了國內剖面循環探測技術方面的空白,讓2000米以下的海洋變得更“透明”。

  感恩時代,做幸福追夢人

  2018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喜報不斷:研發出“海燕-10000”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達到8213米、刷新世界紀錄;研發的海洋赤藻防治技術出口美國,成為唯一走出國門的環境治理技術;同時,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等聯合發起的“大洋鉆探船建設計劃”順利推進,預計全球第三條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將于2021年下水。

  1966年,吳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的一個普通家庭。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造衛星升天等一系列科研成就的取得,在他心中埋下了科學的種子。2005年夏天,已經定居美國的吳立新夫婦雙雙辭去工作,賣了房,賣了車,給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回國!

  回國后的吳立新迅速投入科研。2007年,由吳立新作為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項目“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變異及其對我國近海動力環境的影響”啟動。2012年,他領銜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首批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5年,牽頭申報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成為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2013年,時年47歲的吳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海洋界最年輕的院士。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我覺得,這是我們海洋科技工作者最好的時代,有什么理由不去奔跑、不去奮斗?”吳立新覺得,這,很幸福。

  責任編輯:葛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