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專屬 “醫生”!科技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鐫刻著中華文化的古老印記,經過時間的洗禮、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等人為破壞,有的依然光鮮亮麗,但有的已是滿目瘡痍、“病入膏肓”。對這些身陷危境的文物進行拯救,為它們“續命”,是文物修復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物修復是一個老行當,許多文物修復大師就像他們修復的文物一樣,已然成為國寶。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科技在文物修復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文保新人的加入,使得文物修復這個歷史久遠的行業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蔡友振


▲項目團隊共同探討修復技術
蔡友振就是這樣一個文保事業的“新兵”,說是“新兵”,其實他在這個行業已經13年了。他是“80后”,西北大學文保專業“科班出身”。選擇這個專業并不是他的初衷,他是服從調劑而陰差陽錯地和這個專業結緣。隨著在實驗室中和文物的不斷接觸,他逐漸被古老、厚重的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越來越喜歡上了這個職業。2006年,蔡友振正式加入文保事業中,后來成了山東省文物保護中心的一名修復師。
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記者看到,蔡友振作為濟南市劉家莊遺址出土青銅器項目負責人,正和他的團隊一起對文物做修復的前期準備工作。因為很多文物修復是不可逆的,修復前要盡可能多地記錄文物信息。

▲文物修復前進行影像資料留存
與記者印象中的文物修復大相徑庭,實驗室和修復室內的X射線衍射儀、激光拉曼光譜儀、掃描電鏡、激光清洗機等各種高科技的儀器讓人目不暇接,修復師用不同儀器對文物做各種檢測,就像是醫生給病人看病前做血檢和CT一樣,根據這些化驗和檢查結果,文物修復師才能對癥“開藥方”


▲用激光清洗機清理青銅器的銹蝕物

▲用拉曼對文物樣品進行物相結構分析
以青銅器為例,文物修復師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現存文物的保存狀況、各種尺寸的數據測量,對材質成分構成、病害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為文物修復提供了精準的依據。修復師根據這些數據,制定完備的保護修復方案,然后實施去銹、整形、拼接、焊接、補配、作色等修復工藝,延長其保存時間。這種現代科技和傳統工藝的結合,讓文物最大程度展現它的研究、利用價值。
▲文物修復前

▲文物修復后

蔡友振說,中國傳統的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而國外文物修復強調可辨識性,原貌與“新修”涇渭分明。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物修復理念的融合,先進的修復理念也逐漸影響著當代的文物修復。綜合多學科研究成果,借助高科技手段是實現現代文物保護研究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