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解讀文件時表示,要“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抓手”,“推動鄉村振興一年一個新進展,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與濰坊市委、市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與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國內“三農”領域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共同總結“三個模式”的發展歷程和實踐經驗,探討“三個模式”推動鄉村振興的策略。
在山東,無論是實踐總結還是理論研究,鄉村振興的相關探討從未停止。首屆鄉村振興(山東)高峰論壇曾于去年十月在濟南舉辦,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山東這些經驗啥內容?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有什么借鑒意義? 本期微信為您梳理。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和視察山東時兩次講到:“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自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三個模式”是山東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不斷創新發展的成果,到底都是什么模式呢?
總結來說,“諸城模式”是諸城市在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等不同階段創新探索成果的總成;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濰坊模式”是濰坊各地農業農村改革創新經驗的集成;“壽光模式”則是對壽光在蔬菜產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會展和標準輸出等不同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經驗的概括。
因為各個地區的具體狀況和發展方向不同,“三個模式”的聚焦點和解決方式也有所差異: “諸城模式”解決的主要是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的問題;“濰坊模式”解決的主要是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壽光模式”解決的主要是蔬菜生產產業化的問題。
改革開放奠定了山東農業大省的地位,“三個模式“也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一路探索、實踐形成。“三個模式”是山東農業發展中從實際經驗到理論的總結,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著相應的轉變和重點,主要解決的是小農經濟與產業化發展之間的矛盾,其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成為我國“三農”政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惠及了鄉村建設和發展,更為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樣本。

“‘三個模式’是各級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辦法破解農業發展瓶頸和矛盾的成功實踐。”上個月,濰坊市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定扛起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上世紀90年代,濰坊市就在全國率先孕育了農業產業化雛形。“濰坊模式”創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營模式和運行機制,從一分實驗田發展到全域品牌化。如今,濰坊市農業總產值居全省之首,蔬菜、肉類出口分別占全國10%和12%,創造了一系列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經驗,并讓“濰坊模式”普惠全國。
壽光充分利用自身的蔬菜發展基礎,改革開放后通過建設蔬菜批發市場、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舉辦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等舉措成功樹立“壽光模式”。據壽光市委書記林紅玉介紹,壽光如今新建大棚中物聯網職能設施應用率達到80%,農民勞動生產率提升200%以上,自主知識產權蔬菜新品種達到64個,已經開始向全國輸出壽光標準和集成解決方案。
諸城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組織開展“商品經濟大合唱”,而后又大力推行“貿工農一體化”,逐漸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逐漸形成了“諸城模式”。據統計,諸城市在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4.69億元,是1987年撤縣建市之初的78.5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0元,分別是1987年的40倍、31倍。
“三大模式”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鄉村發展,也惠及到周圍地區,促進全山東“三農”改革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以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資源,貢獻了8%的糧食產量、9%的肉類產量、12%的水果產量、13%的蔬菜產量、14%的水產品產量和19%的花生產量,農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的24%,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全國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個模式”的成功實踐,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和制度成果,成為指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蘊含其中的理念和做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生命力。
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說,提升“三個模式”需要結合實際,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著力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農業開放、融合發展、補齊農村短板、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探索實踐,不斷賦予“三個模式”新內涵,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因此,推動鄉村振興,務必要深刻理解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務必要深化對“三個模式”豐富內涵的認識,準確把握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在深化對“三個模式”內涵和本質認識的基礎上,把握好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重要問題。
一方面,要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謀劃和推動,堅持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順應融合發展大趨勢,要著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出發點、落腳點,注重轉變農村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要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大膽探索,推動創新發展,讓“三個模式”展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省委書記劉家義在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到濰坊團參加審議時表示:要以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勁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深化、拓展、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貢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
鄉村振興再出發,務必堅持干字當頭,堅持問題導向,樹立更高標準,注重實際實效,創新“三個模式”,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