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衛生間撿到手機交給保潔員,失主找到保潔員卻被告知沒看到

  9歲小姑娘:保潔員阿姨不承認 我感覺有點委屈 但媽教我要多做好事

  “保潔員阿姨說沒看到手機時不敢看我的眼睛,眼睛是朝著地上看的,說明她在說謊。”9歲的小姑娘事后向媽媽分析當時的場景。

  落在衛生間的手機引來麻煩

  小劉和女朋友小閆是西安北郊某高校的在讀研究生,12月22日,星期六,二人相約去鳳城七路上開業不久的大融城商場逛一逛,“女朋友去商城二樓上衛生間,我在樓下等她。”小劉說,過了一會他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是我女朋友借其他人手機打來的,說她手機找不到了。”

  小劉說,他跑到商場二樓,“女朋友說手機落在衛生間了,但是返身去找時卻沒有,詢問現場的保潔員,說是沒看到,但我女朋友堅持手機肯定是落在衛生間了。”隨后,小劉二人來到商場一樓服務臺,求助工作人員將丟手機一事進行廣播。“過了一會,就有一對母女來到服務臺,小女孩說在二樓衛生間撿到一部手機并交給了現場的保潔員。”

  有了這對母女作證,他們4人以及聞訊趕來的商場保潔主管一起去往二樓,但是面對小姑娘的確認,保潔員仍堅稱沒有見到手機,“最后,那位保潔員把我女朋友單獨叫到衛生間,然后就把手機還回來了。”小劉說,事后聽說那名保潔員被開除了,“其實她要是一開始就把手機還給我們,也不會引起這些麻煩了。”

  60歲保潔員已被勸退

  昨日上午11時30分許,華商報記者來到該商場,一樓服務臺的一位工作人員說:“23日確實廣播找手機了,大家一起幫著找了好長時間。”

  隨后,記者見到了商場保潔主管徐先生,他表示是一場誤會,“我是安徽人,6天前才調到這個崗位,這位保潔員是陜西人,講話是方言,聽不懂,這才引起誤會。”徐先生說,“保潔員把失主叫到衛生間歸還手機,也是想告訴她手機就是在那兒找到的。”

  對于小劉所說當事保潔員被開除一事,徐先生說:“是因為她60歲了,年齡偏大,再加上方言太重導致溝通不暢,所以把她勸退了。”徐先生表示,“撿到手機的小姑娘拾金不昧,我們會制作一面錦旗,給小姑娘送到學校去。”

  孩子強忍眼淚說:她以為大人都是好人

  昨日下午2時30分許,記者聯系上市民張女士,就是在衛生間撿到手機的小姑娘的母親,母女倆剛從碑林區一養老院獻愛心回來。

  “女兒今年9歲,讀四年級,當時本想帶她去吃飯的,結果排隊的人太多,就先帶她去商場二樓的書店里一起看書。”張女士說,“后來,她獨自去衛生間,回來興奮地告訴我,剛才在衛生間里撿到一部手機,交給了穿著工作服的保潔員阿姨。”張女士便夸獎了女兒幾句。

  過了一會兒,張女士帶著女兒離開書店前往一樓服務臺歸還充電寶,“聽到廣播里說衛生間丟手機的事,我和女兒還想著應該已經物歸原主了,就過去問了一下,卻發現手機還沒有找到。”張女士說,“我女兒就把在二樓衛生間撿到手機的事重復了一遍,告訴她手機已經交給了正在衛生間工作的保潔員,可女孩說她已問過保潔員說是沒看到。”

  張女士母女陪著小劉等來到二樓衛生間處,“我女兒一見到那個保潔員,就給我說撿到的手機就是交給她了。”張女士說,盡管女兒確認,但是保潔員一開始還是不承認拿了手機,“女兒就特別委屈,覺得自己做了好事卻被冤枉了。”

  昨日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張女士忍不住笑了出來,“感覺孩子就是強忍著眼淚沒有哭出來,還說她以為大人都是好人、工作人員都是好人呢,沒想到也有‘壞人’,還說以后再撿到東西要交給管理人員,不交給普通工作人員了。”

  “希望不要指責保潔員

  她應該也有自己的苦衷”

  “雖然保潔員阿姨當時不承認,我感覺有點委屈,但我媽媽教我要多做好事。”昨日,接過母親的手機,小姑娘一字一句地說著,“我的考試成績還行吧,我喜歡和媽媽一起去養老院看望爺爺奶奶們。”

  張女士說,她是做心理學研究的,家里關于心理學的書籍比較多,女兒也經常會翻看,“就在24日早上,女兒還給我分析說,遇到事情要觀察人的心理活動和說話時的表情,保潔員阿姨說沒看到手機時不敢看她的眼睛,眼睛是朝著地上看的,說明她在說謊。”

  當記者問到事后有沒有借機給女兒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時,張女士說:“就是把孩子安慰了幾句,沒過多講其他的,她從小就挺自立的,對這件事也有自己的想法,說要把這件事好好寫一寫,寫一本偵探小說出來,拿去給班里的同學們看。”

  昨晚,張女士特地給記者打來電話,希望不要指責保潔員,“她年齡這么大了還出來做保潔工作,挺不容易的,手機這件事應該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何不讓9歲孩子“懷疑人生”

  楊鵬

  9歲的小女孩撿到了一部丟失的手機,并交給了保潔員。然而,在失主討要手機時,保潔員卻不大配合。按照事后商場保潔主管的解釋,由于年齡偏大,再加上方言太重導致溝通不暢,這是一場誤會。而小女孩的母親也希望媒體弱化對于高齡保潔員的報道。從善意的角度說,這里面“得饒人處且饒人”,蘊含著對于當事保潔員的體諒和關懷,令人欣慰。

  而對于撿到手機的小女孩來說,這部經過一番波折才物歸原主的手機,讓她頗感委屈和困惑,因為孩子“以為大人都是好人、工作人員都是好人呢,沒想到也有‘壞人’”,社會給一個9歲孩子結結實實上了一課,使她有了“懷疑人生”的困惑,此間映照出復雜而又令人尷尬的世道人心。

  老實說,孩子的道德教育中,學校和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的尷尬,那就是這個社會本身是多面性的,孩子遲早要面對,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善良、熱心等種種優秀品質的同時,又面臨著該不該或者該如何向孩子說明社會不美好的一面的困惑,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索和考量。

  但無論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答案,它們的主旨內涵都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努力做一個孩子眼里的“好人”,盡可能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理想的、道德高尚的社會,讓孩子耳濡目染正向的、向好向善的社會道德風尚,而不是用現實版的寓言故事讓他們對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產生困惑、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