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于向陽□ 本報記者 于向陽

  本報通訊員 時曄然

  “病人的痛就是自己的痛,你一定要把耿家的醫德醫術傳承下去。”這是萊蕪市萊城區高莊街道東汶南村耿玉生的父親,臨終前跟他說的最后一句話。

  耿玉生今年66歲,從醫40多年來,他一邊務農一邊堅持義務為村民治病,從來沒收受過病人的錢財。“老一輩造就的良好家風,給予了我堅持下來的力量。”他說。

  耿玉生的外曾祖母擅長治療跌打損傷,而且從不收取病人費用,在東汶南村以及周邊幾個村的村民中威信很高。臨終前她立下遺囑,讓子孫繼續傳承下去,積德行善,到耿玉生這里,已經是第四代。

  “父親就是我最好的老師。”耿玉生說。從26歲開始到現在,耿玉生在治療骨傷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門秘訣,無論三更半夜,還是正在吃飯,耿玉生總是優先為村民治病。如今在東汶南村周邊幾個村,他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甚至20多公里外的口鎮,都有病人慕名而來。

  “來看病的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掙他們的錢我感到愧疚。”耿玉生說。憑借“一切從病人出發”的這種醫德,在2014年的村級“道德模范”評選中,耿玉生以全票當選。

  “我們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挖掘老一輩的優秀家風家訓,鼓勵‘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和道德模范走進文化講堂,為村民講好身邊的故事,讓一股‘利他心’在全村蔚然成風,深入人心。”村支書亓新華說。

  這種無私奉獻的“利他心”,也在鼓舞著東汶南村的許多人。今年,村里的一件大事是完善村莊基礎設施。由于村集體收入很少,每當工程隊上門要賬,都是村“兩委”成員先期墊付,從沒往村里記過一分錢的賬。村干部一心一意為村莊發展,為百姓服務,老百姓的氣順了,村風正了,黨員、村民都積極支持村干部開展工作。在修建村文體廣場期間,60多歲的村民楊奉元主動照看建筑材料。70歲的黨員耿效西因有事請假,沒能參加每月的黨員義務勞動,事后主動騰出一天,疏通了一條排水道。

  自今年6月被確定為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以來,萊城區已建設完成區級文明實踐中心和7個鎮街分中心,以及50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全區已開展活動680余場次,受益群眾達5萬余人次。他們鼓勵以村兩委成員、大學生村官、黨小組長、包村干部,以及各類先進典型、紅白理事會成員、“五老”人員、文藝骨干、專業技能人才等為主體的傳習隊伍,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開展居民微事跡宣傳,凝聚微力量,讓小人物發揮大能量,讓小善行匯聚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