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后,山東的小伙伴們再也不用羨慕什么“倫敦眼”、“天津眼”了!
為什么?因為山東馬上要建自己的“眼”了——黃海之眼!就在日照。
國內首座全鋼架玻璃拱橋——日照“黃海之眼”今日開工建設。


黃海之眼由“云天渡”、“天津之眼”設計師共同設計,跨度177米,高度63.5米,整體造型為玻璃全覆蓋的彩虹形筒狀結構,內部為三段式扶梯、樓梯組合,橋體最高處設向兩側延伸、半徑9米的半圓形觀景平臺,可供游人休閑駐足。

“黃海之眼”由日照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導,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采用EPC模式承建。
項目預計將于2019年完工,屆時將成為山東省地標性景觀建筑。

日照城投公司借鑒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云天渡”的做法,邀請了該橋的設計師——以色列的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藝術家渡堂海親自操刀概念性方案設計。渡堂海先生從中華傳統經典《道德經》中獲得了設計創作靈感,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為創作理念,設計了一座造型獨特、完全通透的全鋼架玻璃拱橋。

為確保“黃海之眼”的壯美建筑藍圖變為現實,中建八局二公司設計研究院聘請了世界結構設計大師、鋼結構建筑業界的權威、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學會(IASS)三任主席、著名景觀建筑“天津之眼”的設計師川口衛共同完成了鋼結構設計。

“黃海之眼”作為連通萬平口景區與金沙灘景區的行人步道紐帶,能夠將原來3.8公里,耗時1.5小時的穿梭路程縮短到20分鐘,同時,橋身高度為63.5米,可完全滿足出海口帆船的通行需求。此外,圍繞“黃海之眼”玻璃拱橋還將修建一圈地下商業設施,滿足游客的觀光、購物需求,全方位提升景區旅游體驗。
拱橋正中央最高處建有一座可同時容納400人的圓形露天觀景平臺。而這座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兼顧觀光游玩的“刺激”體驗和舒適感受。
“黃海之眼”作為一座跨度177米的全鋼架玻璃拱橋,在日常的海風吹拂以及行人行走過程中,會產生身體能夠感覺到的輕微搖晃,加之玻璃材質的完好透光性,站在觀景平臺最高處向下方看去,可以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到網紅玻璃棧道的緊張刺激。
輕微搖晃?
是不是感覺很高大上啊

在構成玻璃幕墻的2736塊玻璃中,設計有680余扇電動開啟扇,均勻遍布于拱橋東西兩側以及拱橋頂部。春秋季或夏季室外環境較舒適時,通過可開啟外窗自然通風,保證橋內的溫度舒適性。
而為了應對夏季極端炎熱的天氣,設計師們設計了兩臺螺桿式海水源熱泵機組與四臺雙冷源新風機組安裝在地下,作為空調設備,向地面送風,保證夏季室內溫度維持在27.7度至31度之間。

為方便行人登橋,“黃海之眼”設計安裝有4臺國內罕見的斜行電梯和4臺扶行電梯。其中,斜行電梯類似于于山間通行的橋箱索道,滿足了“黃海之眼”兩側初段較為陡峭的角度中近乎垂直上升的通行需求。游客可方便地通過換乘斜行電梯和扶行電梯,在舒適的封閉環境中輕松到達橋中央的觀景平臺,在輕微搖晃的刺激感受中觀賞黃海日出的海天盛景。
在海邊首先要面對的最大安全隱患是大風,一座全部由鋼架和玻璃建成的大跨度橋梁,能經受住強烈的海風甚至臺風的侵襲嗎?

中建八局二公司專門聘請了湖南大學陳政清院士團隊進行了風洞試驗,采用3D打印技術,全真仿制了“黃海之眼”的樹脂縮比模型,在風洞中給出不同風向角下各測點的平均風壓系數,為結構的驗算提供了相應的設計依據。
中建八局二公司從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申請獲取了日照地區的各項環境歷史數據,從可以查詢到的記錄來看,日照發生過的最大風速為22.8米/秒,“黃海之眼”的設計建造強度完全可以承受比這更強的風,確保安全可靠。

據了解,這里面的訣竅就是兩項“黑科技”,一是橋梁所用的鋼材“耐候鋼”,這是一種特種鋼材,保證堅固耐用,而且可以在海邊高鹽堿的空氣環境中防止腐蝕。另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外圍的玻璃幕墻選用的單曲面雙層夾膠玻璃,橋梁中間的純玻璃觀景平臺更是選用了三層夾膠玻璃,并在每塊玻璃之間填充特殊的柔性材質,一方面保證了玻璃不會被大風吹壞,另一方面這種柔性連接也保證在風中的形變不會使兩塊玻璃相互擠壞。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海浪侵蝕,設計師們還專門根據日照地區黃海海域的浪高數據設計了防浪堤和圍堰,按照1600-2400年一次的大地震強度設計了深入地下巖層的地基,按照港口、橋梁、建筑工程三大類工程防腐蝕標準選用了特殊涂料,甚至考慮到了車輛瞬間高速撞擊橋梁構件的極端情況,確保橋梁穩定不會垮塌。
以后出游又多了一處好地方!
期待吧!
來源: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