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濟南7月2日訊山東博物館“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將于明天正式開展。這次展覽是養心殿首次“走出”紫禁城,“擺駕”山東博物館,展覽為1:1原狀復原展覽,觀眾走進展廳,就如同走進了養心殿。今天上午,記者提前來到山東博物館一樓東側的養心殿展廳,為您揭秘養心殿趣事。

中正仁和匾背后皇帝的治國理政之策
清朝雍正皇帝以后,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重要的一個區域,是政令的發出地。養心殿正殿明間便是皇帝召見大臣,商討政務的地方。
今天上午,當記者走進已完工的養心殿展廳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正是正殿中高懸雍正帝手書“中正仁和”匾。也因為這塊匾額,正殿又被稱為中正仁和殿。
“中正仁和”匾為雍正帝御題,橫匾木骨包錦邊框,屏心鑲錦邊,上書”中正仁和“四字,中鈐朱文“雍正御筆之寶”。“中正”、“仁”、“和”,這些概念在儒家經典中很常見,大意是要實行中庸之道、施行仁政、內外和衷。養心殿自雍正開始,取代乾清宮成為宮內政治中樞所在,此匾四字點明治國理政之關鍵,高懸于明間正中,與其下屏風相互配合,足見兩代君王孜求治道,可謂一脈相承。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著名書畫鑒定專家楊丹霞說,養心殿中的幾塊匾額均為為雍正所寫,但這塊“中正仁和”匾額與其他三個內間里的匾額的字跡卻不同,“這是雍正模仿其父親康熙的字跡所寫的。”
雍正模仿康熙字跡的功力可謂“出神入化”。有記載稱,雍正曾經為康熙代筆新年賜給大臣的禮物。即康熙將宮里面提前預備好的折扇成品,送到雍王府,讓雍正代替其進行創作,落款使用康熙的印章,再賜給大臣。楊丹霞告訴記者,有專家認為,既然雍正可以代筆,曾被修改過的康熙傳位遺詔或許曾經雍正之手。
養心殿在政務中發揮的作用與軍機處是密不可分的。當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軍機大臣從隆宗門外的軍機處走內右門進入養心殿。清代有相應的官員引見制度,規定新上任的中級以上的官員也需要在養心殿接受皇帝的召見。屆時,該大臣由其上級六部官員帶領,六部官員從正殿左側進入,跪在御座的左前方,被引見者跪在殿外臺基上奏報自己的履歷。
可以說,“中正仁和”匾多年來高懸于正殿之上,閱盡了清朝皇帝治國理政之情景,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變遷。

“突兀泉聲涌凈波,東流遠近浴羲和。源清分派白云潔,不慮浮沙污水渦。趵突泉。”在養心殿展廳中,一幅“頂天立地”的行書作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便是《玄燁行書趵突泉詩軸》。作為康熙為數不多且極為精道的書法作品,描繪的是康熙所觀的趵突泉之景,其這次隨養心殿“移駕”山東博物館,非常值得一看。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第四次南巡途徑濟南府期間,于趵突泉駐足,這是他第三次來趵突泉,這首詩也是這次于趵突泉邊所寫。
與康熙秋日到訪趵突泉時不同,冬日的趵突泉更有別樣韻味。這次,康熙選擇獨坐于趵突泉邊,靜靜觀賞趵突泉周邊景色,連綿不斷的泉水聲打動了康熙的同時,澄凈的泉水與天空亦使其動容,康熙便于彼時在泉邊寫下此詩。
康熙酷愛董其昌的字,是從學習書法起便開始的。至到其18歲時,其老師沈荃出現之后,康熙的書法突飛猛進。沈荃,字貞蕤,號繹堂,又號充齋。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書法尤有名聲,學董其昌、米芾。沈荃臨摹董其昌的字可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受沈荃教導影響,康熙后來的行書摹米芾、董其昌。“這幅作品的間架結構,行筆運筆的味道,都可以看到董其昌的影子。”
記者注意到,這幅珍貴的書法作品卻有斑駁的煙熏印記。楊丹霞介紹,這是由于嘉慶二年的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后,乾清宮藏品大多被焚毀,據《石經考文提要》載:“《提要》之作,薈萃宋本之善者。嘉慶二年,乾清宮毀于火,宋本俱燼”,可見損失慘重。而這幅《玄燁行書趵突泉詩軸》正是乾清宮藏品。
“卷軸卷起來之后最靠外的部分被火撩了,邊上被烤焦的,中間的部分被煙熏撩黃。因此,這間火余剩下來的寶貝,又跟濟南有關,這次山東的觀眾能看到這件寶貝實屬幸運。”楊丹霞說。
游濟南不得不游趵突泉,來山東自然要上泰山。《玄燁行書趵突泉詩軸》展柜旁邊,懸掛著《弘歷岱廟漢柏圖軸》,這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1762年)時途經泰山,繪的岱廟西北隅的一株連理漢柏。
畫中的漢柏蒼古蔥郁,直接霄漢。上詩塘處以柳葉篆書:“御筆漢柏詩圖”。畫心右上行書題詩并記曰:“遙望嵩山結昆仲,近臨西院是云仍。大椿歲月猶虛擬,萬古埢垣永瑞凝;岱廟東院漢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數千年神物。其西北隅一株尤為輪囷奇古,壬午初夏南巡回蹕經此,默識其狀,以歸氈廬,清暇點筆成圖,并系短句,御筆。”
據漢《郡國志》載,岱廟漢柏為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所植。乾隆皇帝一生十余次登臨泰山,留下一百三十余首詩文,其中六首為漢柏詩,此為其一。楊丹霞說:“乾隆欲通過繪漢柏樹,寄托自己對于江山穩固的希望,母親長壽的期望。”

VR體驗:穿越古今,過個“皇帝癮”
除此之外,本次展覽還有一項“重頭戲”,那就是VR體驗“當皇帝”。今天,記者便過了一把“皇帝癮”。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戴上VR機器,開始了時空穿梭之旅。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便是養心殿的正門,看著朱紅色的門框,精巧的圖案,記者忽然有了身份轉換的實感,“此刻我已是皇帝。”通過移動身體,記者來到了養心殿正殿的角落,“中正仁和”匾、詩文圍屏、有孔雀開屏的華美景象的宮扇……紛紛進入記者的視線。
隨后,工作人員指引記者坐在椅子上。落座的位置,正是當時諸位皇帝所座的紅木寶座的位置,前方設有楠木黃緞套案桌。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云龍紋暖硯匣、筆架、水丞都按照當時的原貌擺放在桌上。
記者手握操縱桿,抓起桌上的毛筆,在紙上寫下“養心殿”三字。能提筆在皇帝治國理政的桌上寫字,并使用乾隆的印章已使記者感到驚喜。
但最能“過癮”的環節還得屬體驗“引見”。清代有官員引見制度,中下級官員入仕選拔、升遷調補、降革處罰時,須由王公大臣等高級官員引領在此處覲見皇帝。考核結束后,將京察、大計、軍政結果優秀的部分官員引見給皇帝。皇帝把想要引見的官員姓名寫在木簽上,投到殿前,這位官員才算被成功引見。記者抓起木簽,向前投擲的一刻,才算是過完了這把“皇帝癮”。

明天,故宮養心殿相關文物242件套將逐一呈現在山東觀眾面前——玉器、琺瑯、陶瓷、家具、法書、繪畫、碑帖、文房、織銹、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璽印、古建筑等多個門類,向觀眾全面展示了故宮養心殿的精彩故事。

同時,本次展覽參展文物除復原陳列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皇家造辦處、中央集權、明窗開筆、十全老人、樂在三希堂、養心佛堂、垂簾聽政7個展示單元,介紹相關歷史事件、人物、制度,系統的講述了清朝最高權力所在地——養心殿的歷史,通過濃縮的紫禁城一觀清王朝的興衰。
本次展覽從明天開始,將持續展覽至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