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董峻、張弛)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2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相關情況。
韓長賦說,“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這一節日將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韓長賦表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通過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
他說,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獲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便于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于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農民的創造,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韓長賦說,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既要有節日的儀式感,又要避免鋪張浪費,形成上下聯動、多地呼應、節儉樸素、歡慶熱烈的全國性節日氛圍。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他還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農民的節日也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辦成農業的嘉年華、農民的歡樂節、豐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臺。
中國農民豐收節為何定在秋分?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汪亞)記者從今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發布會上指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為何將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在秋分?韓長賦透露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慮。從節氣上看,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豐收。另外,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谷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從區域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獲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所以,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便于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于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農民的創造,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從民俗上看,我們國家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大多都在下半年。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