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市民反映在買菜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缺斤少兩的情況。其實早在2002年4月17日國家質檢總局就發布了一項名為《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辦法》中明確要求,集市應當為消費者設置符合要求的“公平秤”。近日,記者走訪市區內部分市場發現,“公平秤”在集貿市場、商超的配備并不完善。

  上周,家住薛城區左岸春天小區的居民陳女士在家附近的一家農貿市場買菜,菜買回來了,一稱發現所有的蔬菜買回家總份量少了近半斤。陳女士可以理解,每種蔬菜在重量上可以存在誤差,可是總是這樣缺斤少兩卻并不是辦法。

  無獨有偶,高新區福星花園小區的居民高女士在集市上買來的豬頭肉,買回家稱重后,也發現了缺斤少兩的問題。之后高女士拿著買來的豬頭肉找到商家,商家卻死不認賬。無奈之下,高女士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高女士抱怨如果在購買豬頭肉的時候,集市內有“公平秤”就好了,起碼當時商家不會不承認缺斤少兩。

  在薛城區四季春市場,市場內銷售蔬菜、水果、雞鴨魚肉、熟食的攤主正在井然有序地出售著自己的商品。雖然記者采訪之時已經到了中午時分,過了一大早商家“銷售的小高峰”,但是市場內正在選購物品的顧客卻并不算少,在蔬菜銷售區,記者自西向東轉了幾圈,也沒有見到市場內有設置的“公平秤”。記者購買了兩斤芹菜,以想復秤為由,詢問市場內一蔬菜銷售商劉女士關于“公平秤”的相關問題,對記者的詢問,劉女士表示,她做蔬菜生意已經三四年,并不知曉市場內有設置的“公平秤”。記者又走訪了熟食、糕點銷售區域,也難覓“公平秤”的足跡。

  隨后,記者又來到薛城區北城批發市場的蔬菜銷售區,同樣在該農貿市場也沒有發現“公平秤”的設置點。對于記者想要尋找“公平秤”的想法,附近一商戶直接告知記者市場內沒有設置的“公平秤”,不過該商家表示,如果顧客有需要,他們可以免費為顧客提供商品的復稱服務。

  下午時分,記者來到薛城區永興路、高新區光明路上的幾家大型超市,在走訪調查中,同樣發現超市內的“公平秤”設置也不算完善。有部分超市將“電子秤”作為“公平秤”,甚至還有個別超市根本就沒有“公平秤”的蹤影。

  薛城區永興路上一家超市收銀臺附近有為顧客設置的“公平秤”。在高新區光明路上一家超市內雖然沒有設置的“公平秤”,但是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有需要,超市內的任何一個電子秤都可以用來替代“公平秤”,有“公平秤”的復稱服務,不少消費者表示方便多了。

  采訪的過程中,當記者詢問集貿市場或商超有無設置“公平秤”時,不少商戶表示,對“公平秤”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商戶根本就沒聽說過有“公平秤”。薛城區北城批發市場內一位常年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生意的王先生介紹,對于集貿市場內設置“公平秤”的要求,他并不知情,這么多年也不知道市場有設置的公平秤,不僅如此,王先生表示,他在批發蔬菜的過程中,也沒有聽其他業內同行說過此事情。

  盡管如此,不少消費者還是表示,希望集市、商超可以設置一個“公平秤”,讓顧客用來復稱下買來的商品,及時發現及時維權,也不會出現缺斤少兩的煩惱。“這樣既是對商家誠信的監督,也是對消費者的負責?!笔忻耥n女士表示。(記者 寇光)

  來源:棗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