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凈的石頭斷截面上,有密密麻麻的小貝殼……近日,泰城市民金國在老家的麥田邊散步時,從鉆井隊鉆上來的巖心里意外地發現了這樣的小驚喜。有一些地質知識的他斷定,這是海洋古生物化石,他這是“撞到寶了”。

  省莊地下挖出海邊礁石

  “看!這一大片都是,這個比較大的,應該是個鸚鵡螺。”25日一早,金國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剛發現的古生物化石。

  記者看到,石頭的斷截面比較光滑平凈,上面的小貝殼成片分布,有點像大海邊的礁石。記者摸了一下,有凹凸不平的質感。

  “一定要小心,慢慢摸,這些化石很脆,稍微用力會損壞。”金國不住地叮囑。而提起發現這些化石的過程,金國直言,“是撿到寶貝了。”

  金國告訴記者,他的老家就在這個村上,24日一早,他在麥田旁邊散散步,看到有鉆井隊挖出的巖心,就好奇地翻看了一下,沒想到在一塊裂開的橫截面上,他看見了小貝殼的化石。“這說明咱們站著的這個地方,以前應該是大面積的海域。”金國是個地質愛好者,根據他的推斷,這些化石應該形成于四五千萬年以前。

 古生物殘骸有一兩米厚

  金國對這些小貝殼如獲至寶,周邊約一二里地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鉆井隊在工作,金國一一詢問查看,別的地方都沒有發現這種古生物。

  隨后,記者來到工地現場,發現古生物遺骸的鉆井隊還在忙忙碌碌。鉆井隊的李師傅告訴記者,現在水井已經打到80米深,已經接近尾聲。古生物遺骸是24日發現的,大約位于地下70米,厚度就大約一兩米的樣子。

  金國把這些化石全部送到了泰山石文化博物館。“這些要好好保護起來,我估計很有研究價值。”

  泰山以前全是海?不是傳說

  消息傳出后,有一些地質愛好者慕名就趕到現場觀看,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國土資源和地質方面的專家,來現場時還帶了很厚的資料。

  在仔細查看金國發現的古生物遺骸后,李先生確定,這就是貝殼化石。他糾正了金國的一些判斷,說這些生物應該存在于四五億年前,生活在海水中,這個化石是一種典型的海象沉積現象。

  李先生介紹,這個生物應該是寒武系時代的,大約是五億年前,貝殼化石就說明了當時的生態壞境,說明了海陸的變遷。李先生說,泰山地區在五億年前是大海,泰安周邊很多地質特征有海的特征。泰山其實是從海底升起來的。李先生還推測,如果鉆井隊繼續往下鉆的話,可能就會遇到和泰山石一樣的花崗巖體。

  鉆井隊的工人說,現在是鉆到80米的位置,倒是有水,但是水量并不多。李先生表示,這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沉積巖比較完整,透水效果差。但是也正是因為此,這些化石才完整的保存下來。

  李先生說,以前泰山外面肯定也包裹著沉積巖這個層位,只是地殼運動突起后,這些沉積巖風華了,露出現在的花崗巖。大汶口地區發現的豐富的鹽礦,其實也是以前泰山地區是大海的另一個佐證。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楊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