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難、無規劃……濟南百余新建樓盤附近沒有菜市場。被各界熱切關注的新零售,能否通過技術驅動,創新銷售模式,解決新建小區居民的這一痛點?

  當零售業話語權越來越多移交到社區便利店手上時,經營者如何進行服務升級,高效、低成本地解決社區居民買菜剛需?當內地人均GDP越來越接近10000美元大關時,一個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如何與城市商業功能的調整相結合?新建樓盤賣菜難背后,折射的是一個城市的商業成熟度問題。

  誰能在商業樓盤中摳出建大菜市場的地塊

  “我們這個小區已經有10萬人了,可是菜市場一直建不起來。”一周前的一場大雪,讓濟南市中海國際社區的居民賣菜難的問題,驟然尖銳起來。

  現有公開報道的信息顯示,這個小區的居民入住已3年,但一直沒有配套大的菜市場。居民買菜一般通過樓下小超市零星購買,或者開車到附近大型菜市場采購一周的蔬菜,要么逢集到附近的九曲莊買菜。當地七賢街道辦計劃投資2000萬建設的總面積6900平方米的菜市場因為選址問題,至今難以落實。

  中海國際社區居民的煩惱并非個例。日前召開的2017年濟南市商務工作會議上透露的信息顯示,濟南市新建小區(新建樓盤)的菜市場“盲區”至少有100多個,為此濟南市將在今年4月底前擬定社區便民生活設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將社區菜市場等民生設施納入公益或半公益性管理。

  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新建小區菜市場難建的原因不一,缺少規劃、選址難是主要因素,而背后往往是成本和運營費用的高企。

  “我們這個小區2005年建成的時候房價2000元,現在漲到2萬了,房租更是漲了不知多少倍了。當初建菜市場簡單,要是放到現在恐怕也難了。現在有些新建商業小區居委會管理用房難建、菜市場難建,都是源于這么個根子。”這名基層工作人員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不像便利店、彩票店、洗衣店等行業,肉菜行業利潤薄,大多付不起高租金。一個大型菜市場占地至少上千平方米,你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商業樓盤中找出這么大的地塊做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