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聯署求助追債,金融辦協調拯救 山東兩大農資公司40億夢魘

  本報記者 陳鋒 見習記者 李大勇 濟南、北京報道

  日前,因資金鏈斷裂,山東省物資系統最重要的兩大企業無法償付40多億元貸款,被部分銀行采取司法舉措索債,危機隨后迅速蔓延,引發20多家債權銀行跟進,多家互保、聯保企業受到拖累而身陷“猝死”危情。

  《華夏時報》記者掌握的多份材料顯示,至少有11家債權銀行聯署向山東省政府發出緊急求助信,要求協調銀行索債行動,化解可能爆發的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山東省金融辦的協調下,一項包括企業瘦身、銀行借舊還新、為企業資產和賬戶解除司法查封、增加債權銀行流動性和適當提高對不良貸款的風險容忍等“非常規”舉措在內的拯救方案出爐。

  不過,在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看來,相比于浙江民企互保危機多以悲劇收場而言,山東被救企業是幸運的,但這種救助方式的弊端也值得關注。他認為,政府干預不利于企業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市場意識的養成,也偏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的正常軌道。

  貸款違約 銀行求救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陷入互保危機的是山東省供銷系統的兩家大型企業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山東農資)和山東省棉麻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棉麻)。前者為山東省最大的農資流通企業,后者為山東省最大的棉花流通企業,共有職工5000人。

  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上述兩家企業無法及時償付的銀行違約貸款共計405174萬元,牽涉包括山東省農發行、齊魯銀行等28家金融機構,其中山東省農發行的貸款風險敞口高達9億多元。而多家企業參與了上述貸款的互保、聯保。

  知情人士表示,因到期無法償付貸款,有銀行率先啟動司法程序索債。聞知風聲的其他債權銀行迅速跟進,債務危機隨后蔓延,引發債權銀行“還款爭奪戰”。

  記者采訪獲悉,由11家債權銀行聯合向山東省政府提交《關于山東省供銷社下屬企業資金風險問題的緊急報告》(下稱《緊急報告》),要求省有關金融管理部門化解金融風險,協調處理債務償還問題。但參與聯署的銀行中,并不包括最大的債權銀行山東省農發行。

  《緊急報告》指出,上述企業在各家銀行的授信出現重大風險預警,嚴重影響了山東省金融環境的安全與穩定。據了解,山東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要求省金融辦積極協調企業、主管單位、銀行等單位各司其職,化解風險。

  本報記者掌握的會議記錄顯示,以保障兩家企業正常經營為核心的救助方案包括眾多舉措。除協調有關方面積極為企業籌措過橋資金外,山東省政府要求,要積極與農資公司第一大股東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溝通,由其行使和履行股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求企業制訂瘦身方案,優化股權結構并適時引進戰略投資者,降低管理和財務成本等。

  而在銀行方面,山東省金融辦要求各銀行做好企業到期貸款的續貸工作,不抽貸、壓貸、緩貸,維持現有信貸規模,用足用好循環貸款、借新還舊等政策,保障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另外,還要求銀行對企業主動讓利,盡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待,不收取財務顧問費等。同時,將銀行承兌等表外業務轉為流動資產貸款、適當增加授信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會議紀要要求各債權銀行在與總行和司法部門協調溝通后,對已查封的企業資產及賬戶給予解封。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金融辦還建議人行濟南分行研究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對有關債權銀行給予一定的流動性支持。建議山東省銀監局提高監管政策的靈活性,適當提高對不良貸款的風險容忍度。

  周德文對此表示,在國家央行、銀監部門嚴控金融風險的情況下,山東官方的上述舉措可謂“有相當魄力”,而利弊尚待觀察。他認為,企業出現風險應遵循市場化方法解決,企業要慢慢適應市場競爭帶來的風險,只有經過陣痛、洗禮方可成熟。政府出于維穩而祭出的非常規舉措,確能幫助企業走出危機,但其負面風險同樣應該重視,主要表現在不利于企業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市場意識的養成,不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