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訊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在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山東各地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整治環境,改善民生,既推進了工作,又溫暖了民心。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欄目報道,創城為民,為民創城。在山東,文明城市創建是與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息息相關的。老舊生活小區,基本設施落后,是群眾投訴的熱點,也是各地創建工作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威海市累計投資3億元,改造28個老舊小區,讓6萬多群眾受益。東營市在市區設立30個社區工作站,財政為工作站撥款設立“便民公益金”,老舊小區終于有了物業維修費。
東營市文明辦主任劉清濱:“把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一些事情、一些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這場大考中,每一座城市都在用心書寫著為民創城的答卷。伴隨著創城行動的不斷深入,市民文明素質也在悄然提升。濰坊市投入120多億元建設1200多個社區文化中心,讓老百姓(603883,股吧)有了快樂生活的“15分鐘文化圈”;連續四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煙臺,60萬注冊志愿者在真誠打造“愛在煙臺”城市名片;臨沂市則把“愛心銀行”開進了城市社區,讓城市暖意融融。
臨沂市文明辦主任劉艷芬:“廣泛開展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到市民心中,也融入到文明城市創建的全過程。”
以民為本,全民參與,文明城市創建交出的是一份份圓滿答卷。在年初公布的新一輪文明城市評選結果中,威海、濰坊、東營3市攜手當選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青島、煙臺、臨沂、淄博順利通過復審,繼續蟬聯稱號。